(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自林芝返拉萨的这段归程,依然伴行着尼洋河。这是一条非常美丽的河,澄碧的河水,飞溅的白浪,浑然天成地交融在了一起。
南侧群山连绵逶迤,山体巍峨如笋,峭壁斗奇争锋,山顶白云缭绕。北侧的半山坡,遍生灌木丛林。坡顶上的藏式民居,一派祥和。山坡之下,急流汹涌、奔腾而下。这急流,就是发源于米拉山口西面错木拉冰川湖的尼洋河,在秀丽的风光中,变化多端。
尼洋河是雅鲁藏布江北侧的最大支流,也是雅鲁藏布江流域内的五大支流之一,分上、中、下游三段,我们此刻欲前往的“中流砥柱”,位于从源头到工布江达的中游峡谷部分,上游长125公里,落差1570米,此段水流十分湍急。
中流砥柱是一块巨石,兀然矗立在河水中央。这里是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二水汇流处,由于河床狭窄处大约只有50米,河水的流速因之更快了。这块凸起于江心的巨石,高有百尺。背靠着神佛山,相传是古代工布地区的守护神——工尊德姆修炼时的座椅。
河边有一个观景小亭,在亭内,人们纷纷以“中流砥柱”为背景拍照留念。有游客感慨,如果未见识过此石此景,那是很难创出“中流砥柱”一词的。
明正德年间,参议蔡潮于此巨石之上建“跨鳌”亭,并于其上题“砥柱中流”四字。但中流砥柱一词,实出于晏子:“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我想,蔡潮应是读过《晏子春秋》或是去过黄河三门峡的。
三门峡分人门、神门及鬼门,其中鬼门最险,而致险的因素就是在这急流中,有一个砥柱。据传上古时代,黄河三门峡河道狭窄处,有一座山横亘于此,影响了河水的通行。大禹治水时把两边的河道凿宽,这样这座砥柱山就像一根柱子一样,矗立在急流之中。
现黄河的中流砥柱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艄公们叫它“朝我来”。冬天水浅的时候,露出水面两丈多;洪水季节,仅露一尖顶,仍不为洪水吞没,惊险万分。
千百年来,无惧惊涛骇浪冲刷,笑傲狂风暴雨侵袭,这块巨石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稳如磐石,刚强无畏,足可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唐太宗李世民来此时,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命大臣魏征勒于砥柱之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有长诗一首,“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压三门险,根随九曲深。拄天形突兀,逐浪势浮沉”为其中佳句。
眼前尼洋河中的中流砥柱,自古也不乏人们的吟诵赞叹。康熙四十九年,郡伯苏稷在“跨鳌”亭的基础上新建了上下两亭,易名小金山,并在崖间题有“双亭荡云海,一柱砥风涛”之句。
我久久立于亭中。脚下,奔腾的尼洋河水在巨石的阻挡下,发出了骇人的咆哮,却又无奈地打着漩儿从巨石下汹涌而过。能够千百年来岿然不动,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唯有这块巨石当之无愧。
将离去之时,我再一次凝视这块巨石,不禁又一次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