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兴奎
环县,缺少雨水的沙土梁梁,却浸润出环江一样清凌凌的陇东道情。从黄土塬上朔风卷起的沙尘到沟坎坎上山羊踩出的小径;从河床上素淡的野花到山梁上低矮的小草;从晨曦中早起的农民到黄昏里晚归的牧群……道情之音由远及近,云彩一样在山顶上盘旋,山歌一样在山谷间回荡,多亏了黄土大塬的壮阔,若换个地方,如何承载得住这般酣畅淋漓的声音。
居家过日子,谁都可能遇到伤心和高兴的事情,这时候,只要你抖开嗓子这么粗放地一唱,心情立马就变得亮堂起来。难怪有人说,在环县,羊肉可以不吃,黄酒可以不喝,但皮影戏你肯定得听。
“走亲戚,毛驴子一赶,吃羊肉,袖子一卷,心慌了牛窑里一喊。”对于长期生活在环县的人来说,想要找个唱戏的理由其实非常容易。逢年过节、赶会赶场……只要亮子一挂,演出一开始,情绪就上来了。宽敞温暖的黄土窑洞是最适合唱皮影戏的舞台,只要白布后面的油灯亮起来,甩梆、锣鼓和四弦的声音一同响起,挑线的人刚一张口,叫好声便响彻了窑洞内外。
早些年,只要听说谁家窑里唱皮影戏,村里村外的人会不请自到。唱皮影戏的亮子比较小,煤油灯的光亮有限,只有坐在前面的好位置上,才能看得清楚,听得过瘾。但唱戏图的是人气,人少了没意思,只要来的客人高兴,主家看不看无所谓。羊肉管饱,黄米酒管够。
说是戏班子,真正演唱的演员其实就三五个人,你舞台上千军万马,我影帐后阵脚不乱。嘛簧一响,锣鼓齐鸣。生、丑、净、旦,提袍甩袖、坐卧行走、腾挪踢打、腾云驾雾,手随心到,心随意转;才子佳人、忠臣良将、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一双手翻江倒海,一张口走心动人。环县皮影戏的美,美在声音和色彩,美在一边挑线、一边演唱的功夫,更美在十里八乡的人情和世故。
在环县,皮影戏是个容易引人注目的行当,是行当,就肯定有大家喜欢的名角儿。台前幕后,唱、念、做、打,分工虽然不同,但各有各的精彩之处,你可别小看了这黄土地上走出来的民间艺人,他们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位置重着呢,那些爱听皮影戏的戏迷没有人不知道解长春、敬廷玺和史呈林。连看了环县皮影戏的外国友人都称这些土里土气的皮影艺人为“来自东方魔术般的艺术家”。在环县,走村串户的皮影戏戏班子有上百个,在当地老百姓心中有影响的名角儿有很多。他们从不长鲜花的崖畔上起步,从山里唱到山外,从小乡村唱到大城市,从自己生活的小地方唱到国外的大舞台,唱着唱着慢慢就成了名震一方的角儿。俗话说,好班子要靠唱功,好角儿要靠人凑哄,别小看了舞台下那些土头土脑的观众,他们是皮影戏最忠实的拥趸。只要你唱得卖力,挑得自然,大家伙听得高兴,你的戏份就得多,人气就会自然而然地往上。
人生大舞台,皮影大世界,皮影艺人粗犷的歌喉,不由分说地把人从现实吆喝进历史——你会结识忠心报国的杨家将、执法如山的包文正、忠贞不渝的白素贞……人间百味都在方寸幕布上翻滚,不除奸佞不散戏,不见团圆不离戏……皮影浸润着老百姓的生活,也潜移默化地滋养着人们的心田。心里闷了、身体累了就吼它一嗓子,有了报纸,看了电视,甚至拉了网络宽带还是要唱。田间地头山洼洼,羊圈柴窑锅台旁,浅吟低唱,撂开嗓子放声唱,婉约也好,豪放也行,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声,悲戚也罢,喜悦也可,只要想唱就不必藏着掖着,不然,憋在心里比扛一天麻袋都累。
在环县这片黄土地上,道情皮影戏俨然山坡上不屈的小草,就算没有一滴雨的浇灌,也能靠着自身顽强而坚毅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