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大济湟”是青海建政以来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也是惠及湟水流域的跨世纪重大民生工程,自1996年9月黑泉水库开工建设至今,已历二十九年时间。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部委大力支持下,历届省委、省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带领地方党委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各参建单位接续奋斗、攻坚克难,工程已全面竣工并正式投入运行。“引大济湟”工程历经艰辛,倾注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的极大心血,凝聚着工程建设单位和广大建设者的奋力拼搏与无私奉献,成果殊为不易、弥足珍贵。
“引大济湟”工程建成投运,将有力保障湟水流域城镇生活、生态环境、工业生产及农业灌溉用水,为项目区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当前,如何做好工程运行管理,充分发挥综合效益,更好服务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对所有工程运行管理人员的重大考验和挑战。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生态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构建与生态保护、特色农业、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新格局新要求相适应的运行管护、节水用水、价值实现机制,为湟水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着力实现“三个转变”,助推西宁海东高质量发展
“引大济湟”工程年供水量6.68亿立方米(年批复调水量3.98亿立方米、本流域来水量2.7亿立方米)。能够保障湟水北岸约300万人饮用水、湟水干流各工业园区生产用水、东部百里长廊特色现代农牧业用水需求,实现农田“旱改水”100.49万亩。同时,可以使湟水流域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有效改善浅山地区干旱面貌,哺育林草,每年可减少输入黄河的泥沙44.8万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潜力巨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谋篇布局,为实现项目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工作重心要从施工建设为主向管理运营为主转变。“引大济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共有水库3座,干渠总长238公里,分干、支渠894公里,田间配套管线5590公里。隧洞256座、总长295公里,渡槽278个、总长33公里,电站5座、装机容量14万千瓦。一方面,科学的规划建设为工程发挥效益打下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工程沿线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复杂,设施设备众多,管好用好难度不小。随着工程竣工投运,我们要把工作重心从施工建设向管理运营转变,从体制机制、定岗定责、人员培训、智能调度、远程检测等多环节入手,着力提升管理运营专业化、科学化水平。要强化系统管理,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做到水量调配科学、用水节约高效、风险管控精准、隐患处置快捷,不断提高受益群众便利度、满意度。要强化水价调控,建立严格的激励约束机制,用水、节水并重,确保项目受益区既能用得起水,又能高效节约用好水。要强化队伍建设,组建精干高效的运行管理团队、构建科学安全的管理模式,提高科学化、精细化和法治化水平,为确保工程发挥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标任务要从建成项目向发挥效益转变。实现建设预期目标是“引大济湟”工程的落脚点,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程运行的根本任务。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到工程综合效益发挥上来,切实把预期变为现实。要系统分析用水结构,逐步加大“引大济湟”工程城镇供水占比,取代地下水开采,为西宁、海东提供优质洁净生活用水;统筹解决工业用水,支撑西宁、海东工业园区发展;协同有关部门指导地方进一步完善渠系配套,灌区覆盖范围内农田全部按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进行整理提升;统筹考虑山水林田草等生态元素,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原则,全面保障生态公益林建设用水;支持适宜地区规模化种植经济林,发展林果业,浅脑山地区种植高产优质饲草,发展设施畜牧业。要强化部门协作,围绕“引大济湟”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编制专项规划,分年度推进实施,为项目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助推。
因势利导助推项目区农业生产从传统粗放向现代优质高效农业转变。“引大济湟”西干、北干渠覆盖西宁、海东市6县区、50个乡镇、221个村、300万人口。项目区大部分乡村传统上都是靠天吃饭、十年九旱,发展受制于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单产较低,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和供给能力弱。“引大济湟”工程建成投运,将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我们要多措并举,极大改善项目区灌溉条件,引导地方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大局下,积极转变思路,转变经营方式,把效益和增收放到优先位置,在“种什么、怎样种、谁来种、为谁种”上狠下功夫,在系统重组和优化种植养殖结构上求得突破。要以“水”为纽带,积极推广一村一乡(镇)一品和一县一品,推进优质春小麦、高产杂交油菜、绿色有机蔬菜、地膜玉米、马铃薯、有机沙棘等果品和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提高单产、复种指数。要主动服务现代种业发展,推广水肥一体、高效灌溉等技术,助推杂交油菜、马铃薯育种基地建设,发展设施农业,提高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水平。要助力有条件的地区推动生产经营体制改革重组,发展专业合作社、种养殖示范户、农业企业租赁承包和规模化经营,提高耕地利用率、产出率。
紧紧聚焦“打造三区”,促进引大济湟项目区特色产业发展
建成“引大济湟”工程固然不易,切实发挥工程综合效益更需扎扎实实,久久为功,稳步推进,下足绣花功夫,做精做细做优。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各项配套工程,整合项目资金,以水定产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科技支撑,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助力培育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引大济湟”项目区既涵盖青海传统优势灌溉农业区,又覆盖气候冷凉的浅脑山地区,构成了立体多元分布的农业用地条件,为丰富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内涵创造了有利条件。要加大与受水区的衔接协同,支持地方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好“引大济湟”调水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助推川水地区进一步提高集约化水平,发展标准化设施农业,推广优质高产小麦、玉米、蔬菜,提高复种率和单位产出率。助推浅山和脑山地区重点发展高产马铃薯、杂交油菜、露天蔬菜、优质牧草和绿色有机果品,建设国家杂交春油菜、脱毒马铃薯制种基地,并充分依托冷凉气候特点,扩大反季节作物种植。助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规划实施,集中培育一批标准化生产区、生产线,催生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补齐加工生产和品牌建设、市场培育短板,提高有机产品的比重和规模,做精做优有机和绿色品牌。助推项目区大规模种植饲草,扩大绿色饲料生产,发展牧繁农育,规模化生产肉牛、肉羊、生猪、肉鸡等产品,提供绿色有机的高品质、高蛋白、高能量食品,丰富食材品种,着力培育特色农业示范区。
助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示范区。青海东部地区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天然结合部,气候、水土、植被等区域性特征鲜明,干旱半干旱是主要特点,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密度大、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要加大“引大济湟”工程综合调度力度,持续提升供水服务保障水平,支持地方全面提高耕地效益;利用“四荒地”,大幅度扩展生态公益林、经济林面积,并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建设农田林网;利用“非粮化”整治,腾出川水地区的苗圃,做好“树上山”文章;在城镇、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开展园林绿化,提高生态宜居水平,规模化种植沙棘、山杏、花椒等适宜经济林。同时,保障严重水土流失区固土固水灌木种植、浅山地区绿化用水需求,让荒山荒坡绿起来,实现山水林田草综合系统治理,粮油菜草畜统筹发展,使项目覆盖区的生态系统更加丰富稳定、生态质量更加优质健康,生态产品更加富足多样,着力服务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示范区。
助力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青海东部地区人口和经济高度集聚,在占全省国土面积2.83%的土地上汇集了64.2%的人口,创造了62.5%的经济,城乡结合程度高、农村人口进城便利,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一二三产协同联动的条件比较充分。多年来受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突出、干旱缺水的瓶颈制约,地区发展不足、农民不富,城乡一体化进程较慢。“引大济湟”工程的建成为加快这一进程创造了条件。要充分发挥工程覆盖范围广、供水保障能力强的优势,助推地方围绕城市布局农业生产,替代因城镇化发展、原有城郊农业经济萎缩乃至消失的功能,向城市提供多元高端、有机绿色的食材。要助力项目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种植企业、大户,布局加工、冷链、物流产业,带动当地农民向产业工人或半农半工转化。要支持浅脑山地区抓住水利基础设施极大改善的有利机遇,扬长避短,依托森林牧场、乡村风貌、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等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吸引城市人口下乡进村开展观光旅游、农事体验等活动,持续带动乡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要做足做活“水”文章,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努力把东部地区打造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更加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