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济渠的漕运船歌,到唐诗里的中原风华,郑州的运河故事,是流动的文明史诗。近日,2025“大运河文化阅读行”继绍兴越韵、淮安西游、淮北焕章之后,循着千年运河的脉络抵达河南郑州。本次活动以“天地之中 诗河交响”为主题,主会场设于郑州图书馆,现场举办名家文化座谈、钤印大运河长卷、运河主题文化市集等活动,并在郑州多个运河地标同步开展沉浸式城市漫游。活动将郑州运河的漕运记忆与唐诗的千年风华交融共生,吸引了200余读者线下参与,更有近140万人次观众通过线上渠道共赴这场文化之约。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首都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主办,郑州图书馆承办。
南北文脉千年对话
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一级调研员李宏勇在致欢迎辞时说道,郑州因水而兴,因文而盛。诗人的足迹与水路同频,文化的脉络与河道共振。
活动中,首都图书馆副馆长李念祖,河南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李勇,郑州图书馆党总支书记、馆长王海英等出席活动,并为运河文化长卷钤印,朱红印泥落于卷上“天地之中”坐标处,象征着郑州的运河记忆汇入大运河文化阅读行的脉络。
图书互赠环节更显心意相通。首都图书馆带来《诗经》《京华旧影》《如是京华》(上、下);郑州图书馆回赠《郑州志》《天中讲坛辑录(一二三)》《郑州阅读》,通过文献交流唤醒运河记忆,促进全民阅读与文脉传承。
活动现场,刚柔并济的豫剧表演《花木兰》选段是郑州的精神写照——既有运河的温润,又有中原的豪迈。
解读运河与唐诗的共生密码
文化座谈环节是本次活动的核心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新闻与传播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中国诗词大会》总撰稿冷凇;历史文化学者,郑州市文化局、文物局原局长阎铁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郑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巩义市文联名誉主席程韬光,围绕 “郑州与大运河的渊源与文化特点”“郑州文脉和唐诗基因”“唐诗文化、运河文化的现代化传播”三大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三位学者一致认为,郑州的文化魅力,正在于运河的“流动”与唐诗的“永恒”形成的奇妙平衡。这种平衡,既体现了郑州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传承与发展,又展现了其独特的稳定性和持久的影响力。在当今时代,这种文化特质也为郑州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提示我们更加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古老的运河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多维体验古今交融文化盛宴
当天,在郑州图书馆现场,还特设运河主题文化市集。首都图书馆、郑州图书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等单位的众多特色文创品在现场展出。市集中的沉浸工坊前,读者可以亲身体验糖人、糖画、木版年画制作、剪纸和古琴演奏,郑州的文化记忆在指尖的甜香、木版的纹路与琴弦的余韵中感染着每一位参与者。
此次郑州站活动,让流淌的运河文化与传颂的唐诗名篇,共同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生动诠释了“流动的遗产”如何在当代焕发新生。
下一站,大运河文化阅读行将驶向山东德州,在古运河畔续写“漕运记忆与齐鲁文脉”的新故事。千年运河的波流里,更多文明密码正等待被解读。
文/本报记者 祖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