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君丽
在生死时速的“黄金四分钟”里,一粒直径不足5毫米的棕红色药丸正在改写中国院外心脏急救的生态图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55万心脏性猝死病例中,80%发生在医疗机构之外。面对这场与时间竞速的残酷赛跑,一场由津药达仁堂联合多方发起的“速效救心公益行动”正在悄然织就一张覆盖城市角落的生命守护网。
在云南省云县一心堂药店,当老顾客普女士捂住胸口倒下,店员李春山和黄荣倩的应对堪称“教科书”:速效救心丸精准舌下含服、紧急供氧、持续监护并清晰移交病情。专业反应的背后,展现了药店急救培训的扎实成效。一句“为你们的专业和爱心点赞”,是家属劫后余生最朴素的肯定。
城市公交,同样化身为移动急救点。天津863路公交车上,面对突发心脏病的老人,津药达仁堂员工赵苏洋凭借专业知识,果断纠正服药剂量:“大爷需要至少15粒!”正确的剂量让药效迅速显现,老人发紫的唇色逐渐恢复红润。
在青岛,327路驾驶员杨春晓早已将速效救心丸列为车载“标配”,他的及时用药成功帮助了发病老人化险为夷。事后收到锦旗致谢,他说:“司机不仅要开好车,更要在危急时刻敢出手、能救人。”
在万米高空的厦航MF8580航班上,乘客王先生突发心跳骤停,乘务组协同两名掌握急救技能的乘客迅速展开救治,贡献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并轮番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这场由普通人完成的救援,最终让王先生转危为安。
这些看似偶然的英雄时刻,是急救网络“毛细血管”刻意铺设的必然结果。2025年,津药达仁堂联合京东健康、中国红十字会等机构共同发起“速效救心公益行动”,该行动直击院外急救痛点:在全国开展100场急“救”知识训练营,让心肺复苏与AED使用“人人能上手”;在30个城市设立1万家药店公益救助站,打造24小时响应的急救末梢;培训3万名公益救助员,锻造基层“敢救、会救、能救”的骨干队伍。
行动的前瞻性更在于倡导应急药品的常态化随身携带: “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您就是流动的救助站。”当药品配置与急救技能普及相结合,“人”与“物”便在城市“毛细血管”中形成无数可即时响应的安全节点,有效填补了专业救援抵达前的空白。
从云南药店的专业处置,到天津公交上的精准用药;从青岛司机常备不懈的“标配”,再到万米高空陌生旅客的跪地救援——这些瞬间共同勾勒出一幕深刻图景:当守护生命成为公民的内在自觉,当应急技能与互助意识融入社会肌理,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化身捍卫生命的基石,跃动着无数温暖的生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