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40斤到150斤,这是UP主俞涛的减肥经历,扭转体重的同时,他还逆转了“肝”扰。
━━━━━
减重90斤
逆转脂肪肝
在哔哩哔哩《哔有反响》健康季最新一期肝炎日栏目中,因“九转大肠”事件走红网络的俞涛,分享了自己成功减重的经历。作为一名大体重基数减肥经历者,在肝脏等多个关键指标频闪红灯时,他不得不走上了减肥的道路。“我要做出改变了,不能影响后面的生活。”彼时已经检测出脂肪肝的俞涛这样说。
要知道,脂肪肝患者的痛点,不止肝脏本身。研究显示,脂肪肝患者往往会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而2型糖尿病又与脂肪肝互为因果,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生活性疾病本身也是诱发脂肪肝的高危因素。
俞涛的减重从2024年4月开始,最多的时候,他一个月就减掉了34斤。当体重秤上的指数从240斤变为150斤,腰围也从3尺2缩减到了2尺7时,俞涛的“减肥战”终于打赢了,连同事都打趣他“像换了个人”。
与在医院的检测方式不同,节目现场,俞涛体验了一次国产ILivTouch创新的无创肝脏检测系统。该系统通过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可对肝脏纤维化程度和脂肪变程度进行快速、定量的无创检测,能够直观地显示肝脏硬度值和脂肪衰减值结果,智能区分皮下脂肪和肝脏,且成功适用于包括肥胖在内的各类体型人群。检测结果显示,俞涛的肝脏弹性指标已经趋近正常值,借助科学减重,他成功逆转了脂肪肝,也抑制了肝纤维化进程。
俞涛的脂肪肝反抗赛打赢了,但现场另一位嘉宾却意外“受伤”了。他也体验了一把国产高科技,但拿到的却是轻度脂肪肝的检测结果,可这位嘉宾的身材看上去并不胖,和大多数人对脂肪肝患者的印象大相径庭。这一结果也让录制现场的嘉宾笑不出来,难道瘦人也会脂肪肝?
━━━━━
你的“油脂加工厂”还好吗?
究竟是脂肪肝的发病不挑身材,还是我们不小心中了脂肪肝的“魔”?不妨先来深度了解下脂肪肝。肝脏被称为人体的“油脂加工厂”,既是人体最大的营养中心,也是人体最大的“垃圾毒素”处理场,但与其肩挑多种功能相反的是,肝脏还是个“沉默”的器官——因为肝脏受损伤后,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极易被患者忽视,而现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肝病的脂肪肝,实际危害更是被大多数人低估了。
数据显示,我国代谢性脂肪性肝病的平均确诊年龄在38岁左右,近年来患者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
节目中,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医生林毅还展示了一些让人“肝颤”的数据:我国脂肪肝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最新统计显示超过30%,换句话说,几乎平均三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脂肪肝。
林毅提到,通常我们所说的脂肪肝,是指非酒精性脂肪肝,但随着病症的年轻化和扩大化,疾病的命名也有了变化,“现在国际上通称为代谢性脂肪性肝病。”其更名的背后是脂肪肝与代谢疾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
由于大众对脂肪肝的认知不透彻、不完全,近年来其患病率连续升高,但治疗率仍然较低。而疾病会恶化,无法搁置与无视,脂肪肝也一样。
脂肪肝的发生始于良性脂肪变性,但伴随着肝细胞中甘油三酯积累,约25%-30%会进展为脂肪性肝炎,这就走上了“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而持续的脂肪性肝炎又会导致肝纤维化,约有15%-20%的肝炎患者将在三到四十年内发展为肝硬化。另据研究,不同阶段的脂肪肝均可引发肝癌,约有2.4%-12.4%的脂肪肝患者最终会患上肝癌,而轻度脂肪肝患者相较于常人的死亡风险更是高达71%。
除此之外,“肝糖共病”也是脂肪肝的一大特点。林毅也在节目中介绍,脂肪肝患者通常有体重超标问题。在糖尿病患者中,超过50%合并脂肪肝,而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生活方式疾病本身也是脂肪肝的高危因素。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这个“油脂加工厂”,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倒也不是,“原材料”(基础健康状况)、“加工环节”(生活习惯)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
八成患者能逆转 你得听话!
高危因素如此之多,一旦中招又该怎么办?先给你吃颗定心丸:查出脂肪肝别慌,通过早期干预,80%的脂肪肝是可以“逆转”的。
具体怎么做呢?节目嘉宾给出了可供参考的指南:通过早筛查、早干预,80%的轻度脂肪肝能恢复正常。具体到肝脏这座工厂的维护,我们可以从“原材料”入手,一定记得控制住自己,油炸食品和甜饮料尽量不吃或少吃;每天要吃够200克蔬菜,尽量用全谷物代替精米白面。还要尽量让肝脏这台“机器”保持规律运转,别熬夜(23点前入睡),别节食(每天吃够基础热量),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次30分钟。
定期“检修”也很关键,条件允许的话,每年做一次无创肝脏检测,尤其是常熬夜、应酬多、突然减肥的人。
如果实在搞不定,还有外部助手来帮你。患者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借药物辅助治疗,林毅提到,如临床中常用的药物多烯磷脂酰胆碱,它能像“肝脏维修工”一样,通过三重作用保护肝脏,即帮受损的肝细胞膜“补好缺口”,加速再生;减少肝脏里的“氧化垃圾”,减轻细胞损伤;降低炎症指标,加速脂肪代谢,还能改善食欲不振等症状。哪怕是已被肝纤维化侵扰的患者,这类药物也能帮忙设置障碍桩,抑制病情恶化。
“别指望保健品能治病,真有问题,得靠科学干预和正规药物。”在节目最后,林毅提醒,“从现在开始做出改变,哪怕每天只是一小步,只要坚持做下去,你看到的将是放大的结果,收获的一定是健康。”
文/张秀兰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