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廉政瞭望
近日,某地县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刘强向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吐槽,市上要到县上搞工会活动,既要县上出方案,又要县上对接乡镇,还要县上派大巴车去接人,而且活动的前一天晚上才说需要协调一辆大巴车。
“这些要求完全可以一次性提出来,我们也不至于大晚上去找其他部门的同事对接。”刘强说,类似的事件并不少见,上级的工作要求多,有时候对某项工作提好几个要求,这些要求又并非全部合理。“不顾基层的实际情况,搞得基层疲于应对。”
在某人口大镇的乡镇党委书记张旭看来,上级安排的工作,基层确实该认真完成,对工作提出“既要……又要……还要”的要求也并非不应该。但关键是基层在面临无限责任与有限能力这一核心矛盾的情况下,上级部门应该做好正确的统筹与合理的资源配置,帮助基层完成任务、解决问题,避免出现“层层落实、层层空转”的现象,最终导致工作层层失守。
文 | 本刊全媒体记者 许然
罔顾客观规律,搞“一刀切”懒政
“既要把工作本身做好,又要进行风险控制,还要速度快、质量高、规模大等,这背后其实是不顾事物的客观规律。”曾长期在乡镇工作已经退二线的干部王勤有表示,多项工作同时安排,上级强调“既要……又要……还要”,意味着这中间可能有矛盾冲突,比如时间精力的冲突,工作要求的错位。为了应对这种冲突,基层干部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身心俱疲。
比如,一些上级的精神和工作任务、项目,由于需要通过逐级研究讨论传达,到村(社区)这一级,往往都是“时间紧任务重”,常常让基层手忙脚乱。“既要我们走招标程序,又要我们赶在验收前尽快修好,还要我们自己先垫资,也不给相关的支持或者建议,最后还要被问责。”某社区党委书记赵友亮叹了口气无奈地说。
赵友亮记得,去年村上要打造一个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在6月份申请通过,9月份就要验收。由于村上组织两次招标都流标了,赵友亮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去请示相关部门,可部门也没有给出相关建议。这时,有人告诉赵友亮干脆找当地人来做,这样既方便协调也可以加快施工进度。最后,项目完成了,赵友亮自己却因为工作程序不合规受到处分。
相关专家指出,上级指派任务时囫囵吞枣地转手给基层,罔顾客观规律,不管工作方法,不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让基层干部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不得不‘以身犯险’,“这其实是‘一刀切’式的懒政行为。”
张旭提及,比如有些地方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收缴,既要广泛发动群众按期缴纳,又要坚持“自愿参保”原则,还要对镇村参保率进行排名,完不成任务就约谈主要领导。这就是简单照搬文件要求,忽视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
“如果不事先调研、不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只习惯站在上面发号施令、指指点点,又怎么能指望工作落地见效?”张旭说,比如一些地方为了应对上级检查,在天气炎热的夏天,要求基层把荒地种上菜苗,既要尽快种,又要求种的面积不能太小,还要保证存活率。村上只有紧急找人来种地,没过几天,菜苗全部晒死了。
相关专家指出,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执行政策“一刀切”行为表面上看是“讲政治”、雷厉风行,实则是思维僵化、懒政怠政的表现,本质在于不实事求是,依旧奉行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疏忽科学统筹,奉行部门“本位主义”
有时候“既要……又要……还要”的背后根源,还来自多项政策齐头并进,却疏忽科学统筹,导致“目标打架”,让基层陷入工作不知道该咋干、两头为难的困境。
“这个部门上午来,让我们监督企业这样弄,那个部门下午来,让我们监督企业那样搞。两个部门都规定了整改的时限。整改涉及的要求较多,甚至有的要求矛盾冲突,搞得我们很头疼。”一名基层干部吐槽,他所在的属地有一家生产微晶玻璃的公司,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安监部门要求开窗生产,避免发生燃爆事件,然而环保部门提出必须关窗,避免污染空气,两个部门都要求在本周内完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到底要怎么做?这让基层和企业无所适从。
“既要……又要……还要”的每一项单独拿出来都没错,但是放到一起就变了味。不少基层干部表示,由于上级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有的要求之间相互冲突,基层疲于应付,最终两边都搞不好。“同一个事项,几个部门都站在自身的角度提要求,有啥要求为啥不能一次性提出来?”
还有一些地方,有的部门为“打造”自己的闭环式数据库,向基层干部提出诸多的填表要求。某地乡镇干部胡海燕介绍,她主要负责镇上的民政救助工作,需要对接多个上级部门,光是搜集数据,填报各种报表,就要花掉大量的时间,有时候“一个表格有多种填报要求”,“上午布置下午要”,有些还需要走村入户去核实。
“面对这些基层报表数量多、报送频次高、填报系统多、多头重复报等问题,说实话,大家的精力都有限,哪有那么多时间去实地核实?有些情况下只能大致‘估算’,乃至人为编造。”王勤有说。
有基层治理研究专家指出,正是某些上级部门存在的“本位主义”,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人力资源重复消耗,也是基层弄虚作假现象的重要推手。某些上级部门存在的“本位主义”,导致其在制定政策措施和考核目标时,未能处理好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有机配合、协调推进的关系,让各种考核评比出现过多过频过滥的倾向。究其成因,一方面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沉疴积弊在作祟,另一方面是个别部门视野不够宽、站位不够高,缺乏担当。这显然与加强基层科学治理、更好为群众办实事的初衷背道而驰。
层层转嫁责任,热衷“甩锅式”避责
“生态环保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哪里是我们社区就能解决的?但上面既要求限期排查,又要求协调解决,还不给相关的资源支持。”此前,中西部某社区因河道黑臭水体治理不彻底的问题被省督导组点名。就在这之前,该社区相关负责人向上反映,认为仅靠属地力量难以做好对黑臭水体的排查整治工作,需要上级部门给予相关支持,但上级部门置之不理。直到被省督导组点名后,该社区相关负责人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一些基层干部指出,有些部门的“既要……又要……还要”实际上是向下推卸主体责任,却不给予相应的资源或支持,最后属地成为“甩锅”的对象,致使基层压力大、负担重、责任“超载”。
此前,相关案例还通报,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消防主管部门以属地管理为名,与城关镇及所辖各村(社区)层层签订《2023年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该部门不仅让村(社区)承担其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等任务,还在年末对各村(社区)消防目标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评,更是规定“凡管辖领域内发生一起亡人火灾事故的村(社区)不能评为先进,同时予以通报批评”。
在乡镇分管安全消防的副镇长肖斌表示,消防方面的工作,像什么隐患排查整治、宣传教育培训,本来是消防部门的工作职责,却以属地管理的名义“甩锅”给基层,看似层层压实责任,实则是层层转嫁责任。这种“甩锅式”避责也成了最常见的避责方式。一些干部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工作中出了差错,本能反应就是把“锅”甩给属地,而在一线干活的人往往成为“甩锅”对象。
甚至个别地方还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对那些比较容易被问责的工作,比如安全生产、环境治理等,往往安排一些事业编制或刚调来的年轻干部具体经办,他们也往往更容易因为“背锅”受委屈。而村(社区)班子成员则更不容易,经常轮流“背锅”。
面对有挑战、有压力的多重任务,基层并非不担当、不实干,而是没办法干。比如,有的部门将任务简单下压,要求乡镇街道“属地兜底”,却不同步下放资源或权限,比如某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40多万,全区各职能部门下沉到街道办事处的事项就有100多项,而相关业务经费下沉街道却很少。
再如,有的问题涉及跨区域、跨层级协调,基层既没有专业能力,也缺乏调度权,难以有效推进事项。赵友亮举例,在城市管理平台上出现了一些关于市容市貌的整改件,本该由其他部门处理的,却让社区自己处理。社区处理不了,还不让上报给上级部门,因为会对考核数据不利,最终社区只能被迫“巧干”。“领导也没说不支持,总是先让你做做工作,如果事情还没解决或是出了问题,那就是工作没做到位。”
对此,一些基层干部坦言,苦不怕、累不怕,怕就怕“既要……又要……还要”的要求让基层被迫陷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的结构性困境,最后面临权责不匹配的“甩锅式”问责。应该杜绝这种把“属地管理”当“甩锅”避责工具的行为,不能让干部为了办成事而大搞形式主义。(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