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空投物资、两栖车跋山涉水、卫星电话连通受灾区……
北京暴雨中,无数救灾人员奋战在灾情一线,他们的身边,有许多特殊的装备,在抢险救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表现出卓越的能力,让抢险救灾更快、更好,也给那些困在山里的人们,更早地带去了希望。
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使用这些特殊装备的救援人员,揭秘它们的神奇功能,也记录他们的救灾故事。
无人机
穿越雨幕中的山河
暴雨的间隙,山林变得静了下来,只有山脚下仍在澎湃汹涌,无人机小心翼翼地越过洪水,攀上山顶,悬停在山顶电线杆的一侧。
山下的路边,杨雷和同事盯着遥控器的屏幕,肆溢的洪水、坍塌的道路、崩毁的山林,都汇聚在方寸之间。
7月27日,暴雨间隙,杨雷(右)和同事正在操作无人机巡查供电线路。武增宇 摄他们的手很稳,也很慢。尽管不是第一次经历暴雨和洪水,更不是第一次操作无人机巡查,但他依然小心翼翼,灾难来临时,每一分钟安全飞行的时间都格外珍贵,那意味着被困在洪水中的人们,可以更早地重新与文明世界连接。
杨雷是国网北京延庆供电公司应急救援队的一位副队长。大约10年前,他所在的北京电力公司开始配备无人机,并同时培训人员,杨雷也是那时候开始接触无人机。此后,无人机巡检,逐渐开始进入电路巡查、维护工作之中,和传统的人力巡查相比,无人机可以提高10倍甚至20倍的效率,“许多设备都在野外山林之中,有的甚至在山顶上,想要检查,就得爬上山,无人机则可以在几分钟之内飞上山顶,完成人力一两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
在抢险救灾中,无人机发挥出了更高的效率。暴雨中的荒野和山林,比平时危险得多,尤其是山上,在经历长时间暴雨的倾泻后,变得非常危险,几乎成了生命的禁区。但此时对巡检的需求反而更大,断电断网的受灾区域,需要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问题,让更多受困的人,重获电力的支持。“电力网络是一个环状网络,一个地方出现阻断,并不会导致整个线路中断,只要及时发现阻断的支线,汇报给后方,就可以将有问题的支线切除出去,保障更大范围内的供电。”杨雷说。
7月26日凌晨4点,杨雷和队友们从公司出发,一路进山,开始一点点巡查电路。原本熟悉的路,在暴雨和洪水中变得陌生,有些地方路断了,人员无法到达,但无人机可以靠近观察。杨雷和队友们使用的无人机,是特殊的工程设备,具有红外测温、精准定位等功能,可以让无人机在狭小逼仄的树林中穿梭,可以在百米外清晰地拍摄电力设备……
无人机拍摄的供电线路画面。杨雷 摄原本10多分钟车程的巡查路线,他们走了4个多小时,有的地方路还在,但路基被冲毁,有的地方道路中断,只能想办法绕行……
无人机的作业也变得更难,山林中雾气弥漫,摄像头的视野受限,可能一次轻微的误操作,就会让无人机撞上障碍物,直接影响后续的抢险工作,如果遇上突如其来的暴雨,无人机甚至可能无法返航。
幸运的是,电路的布设,一般都会避开河道等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方,4个多小时的巡查中,杨雷和同事飞了7条电路支线,最后一条线路,要巡查一处谷底,树木众多,有些线路在树林中,飞行更加艰难,好在安全返航,当无人机飞越树林和山坡,在河谷上空掠过时,杨雷才有余力去看一眼那滔滔的水面,原本常年干涸的河道里,如今浊浪翻卷,那一刻,他才真正感受到这场暴雨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影响。
卫星电话
连接雨中的孤岛
每说一句话,姜福金就要在院子里转几个圈,手里的卫星电话,信号并不是很通畅,要不断地运动,才能保持通话。
7月26日夜,暴雨和洪水冲毁了线路,电力、网络、道路中断,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宝山镇的牛圈子村,成了雨中的孤岛。
牛圈子村距离宝山镇镇政府不远,是一个狭长的村庄,常住人口有200多人,暴雨预警发布后,村支书姜福金和村干部们一起,开始防汛备灾,帮助风险点的群众转移,安置点准备了足够的物资,食物、饮水、各种工具,转移之前,都要重新检查。村口的防御措施、风险点加固、民居院落的保护,每一项,都需要反复确认。
姜福金的电话一直没有放下,来自政府的防汛部署和调度,村里的防汛事务安排,气象变化的信息,都通过手机传递。
凌晨时分,世界突然静了,接连不断的电话铃声消失了,发热的手机,再也没有传来一丝信号。
网络中断了。
当自然灾害来临时,道路、电力、通信的中断,直接影响着救援与自救的效果,被困的人们无法得到外界的消息,山外的人同样无从得知山里的情况。两年前的那场大水中,上百个村庄一度失联,成为抢险救灾中最重要的困难之一。
但这一次不一样。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姜福金拿出了充好电的卫星电话。上一次大水之后,北京所有的行政村里,都陆续配备了卫星电话和150M短波电台,让村庄在信息断绝的情况下,可以保证最基础的消息传递。
几乎在断网的同时,姜福金就打通了卫星电话,向牛圈子村所在的宝山镇汇报了信息中断的情况,同时传递了村庄安全的消息。
和普通的电话不同,卫星电话不受地面基站的影响,当暴雨、洪水、塌方等自然灾害损坏基站时,卫星电话仍能保持通信,把山里的情况传到外界,也把外界的救援进度传递到村里。
所以,即便卫星电话受天气影响较大,尤其在风雨、云雾中,可以传递的消息有限,但依然成为打破信息孤岛的利器。
在无信号区域,消防员使用卫星电话汇报现场情况。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从26日凌晨到28日,卫星电话一直在姜福金的手边,尽管每一次通话都要费许多周折,但给这个村庄带来了最大的安慰。
28日中午,路快修通了,尽管未来还可能有雨,但姜福金觉得,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他站在村口修路的地方,拨通了手里的卫星电话,“200多位村民都很安全,村里物资还充足,该安置的都已经安置好了,救援队伍正在和村民们一起抢修,道路即将抢通……”
预报中的雨还没结束,救援与自救,仍在紧张地进行。姜福金的手里,依然握着卫星电话,他知道,这个村庄,从来没有被暴雨和洪水孤立。
水陆两栖车
水里是船上岸是车
凌晨两点,康晓伟和队友们集结完毕,开始往山里进发,他们的目标,是断网断路断电的怀柔区汤河口镇。
7月26日夜间,突然倾泻而下的暴雨,阻断了通往汤河口镇的道路,电力、网络设备被暴雨损坏。康晓伟所在的北京电力公司应急救援队受命出发,抢修沿线电路。
自然灾害让平日的坦途变成天堑,关山难越,大水阻路,而他们的目标,恰恰是越过山河阻隔,踏入被围困的区域。
队伍中,一辆外形特殊的车,是他们跨越洪水的凭借。
水陆两栖车涉水前往受灾区域。刘星 摄这是一辆红色的车,不太像汽车,反而更接近老式的拖拉机,驾驶舱有两个座位,后面带着一个拖斗,一根烟囱高高耸起,底盘下则是两排履带。
暴雨中的黑夜,路比以往更难走。被洪水淹没的路段,普通车辆只能止步,康晓伟乘坐的水陆两栖车,则径直开进水里,铝制的车身让它重量更轻,入水后就漂浮在水面,车尾的螺旋桨开始转动,为它提供新的动力。
进入水中,坐在车里的康晓伟明显地感觉到了浮力,车身摇晃的幅度更大,更像拖拉机了,但并没有倾倒的危险。车辆很快越过涉水路段,重新开到陆地上,履带重新转动,队伍继续向前。
大约十年前,康晓伟所在的应急救援队伍,开始配备这种水陆两栖车,主要用于特殊环境中的抢险救灾。和传统的冲锋舟相比,水陆两栖车适应的范围更广,尤其在北方山区的洪涝灾害中,它可以随时切换不同的模式,不间断进行作业。
“冲锋舟只能在水里行驶,但北方洪涝灾害中,往往存在水面和陆地相互交错的环境,而这对水陆两栖车几乎没有影响。在水里就是船,上了岸就是车,履带式的模式,则让它可以翻越许多普通车辆不能翻越的障碍,洪水中堆积的杂物、塌方留下的泥土堆等,都不影响。”康晓伟说。
7月28日,进山已经接近两天,康晓伟和他的同事们,仍然在抢修线路,水陆两栖车越过了一片又一片水面,开进了一个又一个村庄。宽大的车斗中,载着许多抢修的工具、救援的物资,他们的前面,电路中断后的黑夜比以往更深沉,他们的身后,已经亮起了一盏盏灯。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