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希芙Shiv
彼得·蒂尔是美国硅谷极具有争议性的人物。这种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在他的书籍《从零到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开篇他就抛出了个关键问题:有什么重要的真理,是很少有人与你意见一致的?(英文原文:What important truth do very few people agree with you on?中文书译文的情绪有些不够,文中用了自己翻译的版本)。
注:该书是蒂尔在斯坦福大学的讲课内容,
后来被他的学生整理成书籍,英文原版于2014年出版
这似乎也预示着,在如何创建成功的企业方面,彼得·蒂尔与其他人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彼得·蒂尔,一位在企业、科技、金融、政治等多领域有巨大话语权的人物;成功创办的企业有:Paypal(金融科技公司)、Palantir(数据分析公司)Founders Fund(风险投资公司);成功投资的公司有:Facebook、LinkedIn、Yelp、SpaceX(资金支持)、Airbnb(资金支持)
作为一位一直在高尖端技术前沿的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注:Palantir公司有很多参与美国军方、国防、金融的业务),彼得·蒂尔本人应该看过无数家公司的生死,他对于一家成功的科技公司具有独特的“审美”。正如任何领域的大师都清楚的知晓“美”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一样,彼得·蒂尔也清楚如何从零开始打造一家成功的科技企业。
了解这些成功科技企业的特征,有助于我们从商业的视角来理解投资。这也是巴菲特投资成功的关键点。巴老爷子喜欢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资。
这是一本聚焦如何从零开始创建一家企业的书籍;书中讲述的内容系统、清晰又深刻。但,作为投资者,我从中读到了彼得·蒂尔揭示科技企业成功的3个“反常识”特征:
垄断比竞争更健康
专注比多元更强大
未来比现在更重要
这不仅是创业指南,更是投资者的筛选企业的密码。
好的科技企业有哪些独特特征?
彼得·蒂尔认为,优秀的科技企业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垄断:市场份额>40%或定价权
专注 : 核心业务营收占比>70%
持续: 自由现金流年增长率>15%
(注:书中只给了定性的评估标准,数据是我对此的理解和补充)
1. 垄断
垄断是企业避开竞争最有效的方法,所有伟大的科技企业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垄断的特征。
只有垄断,企业才不会陷入把人推向冷酷无情或“消亡”的境地。因为,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无论是商业、科技还是社会——个人和组织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必须不择手段地生存和取胜。
如果你在争取机会、适应变化或创新方面不够“冷酷无情”,你就有被淘汰(这里的“死亡”指失败、被边缘化或被竞争对手超越)的风险。不仅如此,过度的竞争会一步步蚕食企业的利润,最终企业会在过度竞争中“死亡”。
同样,不是所有的科技企业都称得上是垄断,必须要符合两个特征:
1)企业利润 > 规模
2)商品独特性,没有替代品
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特征,才算得上是垄断企业。
但在真实世界里,我们投资者往往区分不了,原因是垄断企业&非垄断企业都爱撒谎。
垄断企业为了躲避监管的审查,他们倾向于把自己描绘成在大池塘里游泳的小鱼,随时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吃掉。
比如,谷歌,曾经的线上流量入口,基本上垄断了线上广告的业务。但人家对外宣传,我们只在整个广告界的巨大份额中占据一小块地。并且,我们还有手机、软件等其他业务,我们是一家科技公司而非广告公司。
而非垄断企业会将其市场描述的极其狭窄,因为他们会标榜自己独树一帜。将其市场定义为多个较小市场的合集。
比如,开一间中餐馆,老板会将其描述为湖南菜里的常德菜,非常的独特,只用最新鲜的食材,诸如此类。
但是,开店的老板,完全忽略了他处在一个高度竞争的餐饮行业,且又是密集的湖南菜,常德菜并不是他的垄断优势,他在与众多的餐馆处在同等竞争位置。
既然企业会因各种原因,掩盖其真实的本质,那对我们投资者而言,如何辨别一家企业是否真具备垄断优势呢?(注:换个角度问就是,这家科技企业有什么护城河?)
1)专有技术
技术是一家科技企业最实质性的优势,也是其产品难以或不可被复制的关键。比如,苹果的ios系统。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技术都能让企业拥有垄断优势,最明显的“外观专利”,这种极其容易被模仿和复制,不能算作优势。
优秀科技企业的核心技术要比接近的替代品好10倍。只有技术领先替代品10倍,才算是建立了垄断优势。
为什么会是10倍?因为对一个产品进行10倍改进最好的方式就是发明全新的东西。比如,英伟达的垄断进化史就是专注于优化10倍好产品的显著案例:
1999年:图形芯片公司之一(竞争)
→ 发明GPU概念(技术10倍领先)
2006年:CUDA平台发布(网络效应)
→ 开发者生态形成
2016年:AI训练首选(规模经济)
→ 研发成本分摊到百万片芯片
2024年:AI时代的"军火商"(品牌垄断)
→ "买不到英伟达"成为CEO噩梦
2)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的意思是,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而变得更有效。比如,我们最熟悉的产品——微信;并不是其他的竞争对手做不好类似的产品,而是用户不愿意迁移。每一位用户的核心社交关系都维系在微信上,对于用户来说,迁移的成本太高。
有网络效应的公司,特征很明显,就是用户群体非常庞大,无论公司怎么隐藏,都规避不了规模的影响力。
对于我们投资者而言,网络效应是相对比较好识别的特征。
3)规模经济
随着规模的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会逐渐降低,甚至可能没有。比如,大部分软件企业,如windows系统,安装到一台新的电脑上基本上没成本;反而电脑生产商需要支付版权费用给到微软公司。
4)品牌效应
一家公司具备全球知名度,也会促使该公司具备独特的垄断优势。比如,可口可乐,分布全世界的营销网络和知名度。
需要注意的是,品牌对于科技企业而言,很多时候是锦上添花,因为对于企业而言,最核心的是产品优势是什么?不能为了品牌而品牌,这会本末倒置,最终让企业走向衰败。
2.足够专注
我们常常以为企业大而全是最好的,因为这样看起来抗风险能力强嘛,毕竟东方不亮、西方也会亮。
但事实上,对于科技企业而言,最好要保持足够的专注,因为世界并不是正太分布,而是幂律分布,遵循的是幂律法则。
即,公司的绝大部分利润由少数产品贡献,平庸的产品只会把公司拖入竞争。比如,在ChatGPT问世以前,Google一直在不予余力的优化其搜索引擎的算法,以便让用户能迅速的找到相匹配的答案。而谷歌这样做的动力来源于线上广告业务一直是它核心利润的来源。
同样,台积电能够在如今高端芯片制造领域一骑绝尘,也与其CEO张忠谋的个人理念不谋而合,当记者问道他为什么会成功时,张忠谋答:“我专注,我从不做别的事!”
企业与人一样,都需要把注意力放在最擅长的领域,通过不懈努力,力求在某个实质性领域做到卓越——成为独一无二的垄断者。
当投资者遇到多元化的企业,无论该企业历史背景有多么雄厚,最好避而远之。正如那烂陀资本创始人普拉萨德在《我从达尔文那里学到的投资知识》一书中坦言的那样,他们并不会投资印度塔塔集团,尽管该公司于1868年创立。
但,由于该集团拥有 29 家上市公司,合并收入达 1280 亿美元,市值达 3110 亿美元。他们生产钢铁、黄金首饰、空调、茶叶和汽车、五星级豪华酒店等多个行业的各种不相关业务。他们完全不清楚一家公司如何在完全不同的行业中,在多个实体中实现卓越。
那在咱们国内也有这样的过于多元化科技企业,比如“永远下周回”的贾会计,经营的乐视集团,就涵盖的范围过于宽泛。这些都是很危险的信号,当我们遇到类似的企业时,能避开就尽量避开,不懂就不碰了。
3.未来要能够持续
通常一家科技企业从打磨到成熟是10到15年的时间。也就说,科技企业由于受其特质(技术打磨时间)的影响,初创期有可能是亏损的。
但是呢,这并不能完全作为我们判断一家科技公司是否成功的唯一标签。科技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于未来的折现现金流的增长。未来产生现金流的能力才是科技企业能够持续的关键点。
换言之,一家成功的科技企业,其未来的折现现金流一定是:近期很低,甚至少于传统行业;但未来会逐年增长,且增速特别快。
反之,如果一家失去了垄断优势的企业,它近期的折现现金流会很高,但会逐年下降。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评估一家科技企业能否持久时,要看其核心产品在未来产生的现金流是否逐年在快速增长。
重新理解那个"重要的真理"
还记得开篇彼得·蒂尔的问题吗?"有什么重要的真理,是很少有人与你意见一致的?"
读完全文,你应该已经找到了答案:
✕ 大多数人相信——竞争促进进步,多元降低风险,盈利代表成功。
✓ 但真相是——垄断创造价值,专注构建壁垒,未来决定成败。
这就是为什么99%的科技公司在红海中挣扎,而1%的公司却能改变世界。
下次,当你看到一家科技公司时,试着用彼得·蒂尔的眼光审视:
它是在解决竞争,还是在逃避竞争?
它是在做加法,还是在做减法?
它是在优化现在,还是在创造未来?
在科技投资的世界里,"与众不同"不是风险,"随大流"才是。
当所有人都在追逐热门赛道时,真正的投资机会往往藏在那些"没人认同的重要真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