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学制只是手段,提升培养质量才是目的。
微博截图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何冠军
近日,多所高校宣布延长研究生学制。其中,宁波大学法律(法学)学制由2.5年变更为3年(包括全日制、非全日制),华中师范大学全日制社会工作专业、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统计和金融专硕学制将从2年调整为3年。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也有部分专业做出类似调整。
尽管高校宣称,延长学制是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专硕的社会认可度,增强就业竞争力。但是,仍有不少网友担忧,没有系统配套的措施跟进,不对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凭空多出来的时间,很可能要依靠没有实际内容的“水课”来填充。这样反而会增加学生和家长的教育负担,让一些毕业生错失良好的就业“窗口期”,除了给学校开辟创收渠道之外,于学生的成长可能毫无益处。
2009年以来,我国硕士学制基本保持稳定:专硕多为2—2.5年,学硕统一为3年。相比学硕,专硕更侧重于实践、 应用和技能,而且学制更短,可以早一点出来工作,成为很多学子的选择。但是,在2年学制的约束下,学生往往第一年忙着赶课,第二年又忙于实习、求职,导致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经验不充分,毕业论文靠大量“注水”应付。从这个角度看,适当延长学制对于破解专硕培养困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能一概否定。
从现实情况看,部分网友对延长学制的顾虑也并非空穴来风。实施研究生学硕、专硕分类培养以来,一直存在着“定位不清”“身份不明”的问题。相当多高校专硕与学硕除了收费不同、名称不同,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上区别不大。客观地讲,专硕并没有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优势,反而因学制短被视为“缩水版”硕士,毕业标准降低,出口把关不严,一度被人们调侃为“研究生速成班”,培养质量受到质疑。很多学子坦言,选择就读专硕只为拿学历、考公考编。在这样的情况下,脱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盲目跟风延长学制,专硕毕业生依然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媒体报道显示,在学制延长多出来的时间里,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金融专硕生,直接在金融机构的实验室里研究区块链跨境支付;南昌大学的翻译硕士,能完整参与一个跨国项目的本地化流程……这样的学制延长,给学生能力带来了实质性的提升,自然能打消人们的质疑,受到广泛的支持。因此,高校要回应社会关切,总结经验,打破就学制延长而延长的简单粗暴,立足学校和专业实际,区分学硕和专硕的不同培养定位,广泛听取在读学生、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的意见,找出专硕培养在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校企合作、过程管理评价、学业成绩考核、毕业标准制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推进系统化的、有针对性的改革创新。
教育的本质不是时间的累积,而是能力的蜕变。学历的价值,不在于学制长短,而在于学到多少真本事。延长学制只是手段,提升培养质量才是目的。当教育拥有了充实的内容,当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当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如鱼得水,学制延长就一定能取得学校、社会需求和学生家庭多赢的预期效果。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