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近日,在厦门市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厦门质检院技术专家在无人机行业培训交流会上深度解读强制性国家标准GB 42590-2023《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安全要求》,为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及测试环节提供精准指导,推动产业从“量增”转向“质升”。此次会议由厦门市无线电管理局主办,活动吸引了无人机行业近40个单位参会。
标准引领,破解发展瓶颈。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实施是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核心。厦门质检院专家在交流会上指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安全要求》统一了安全要求,为行业提供清晰技术框架,为产品质量安全奠定基础。当前低空行业欣欣向荣,据工信部相关数据显示,国内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信息系统备案企业达809家,产品超过374万架,在应急救援、农林植保、物流配送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质量风险同步攀升。强制性标准的意义在于规范市场秩序、提升产品安全、支撑监管创新,厦门质检院正通过此类宣贯筑牢低空安全防线。
据悉,厦门质检院正前瞻性推进“厦门市低空飞行器质量安全检测与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秉持“边规划、边运行、边攻坚、边赋能”理念,厦门质检院规划打造“1个低空飞行综合验证场+6大专业检测实验室”能力矩阵,覆盖低空飞行器整机性能、通信与信息安全、动力系统、航空新材料、复杂环境适应性、智能感知系统的低空产业全链条质量基础设施集群。该平台将为无人机产业提供研发测试、检验认证等一站式服务,加速产品从设计到上市的进程。
一体化服务,促进内外贸良性循环。在强制性国家标准宣贯的基础上,厦门质检院进一步延伸服务链条,针对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强化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的衔接指导。通过提供符合美国FCC、欧盟CE等国际标准的检测认证服务,帮助企业将国内标准要求与国际市场准入规则精准对接,既确保产品满足国内安全规范,又能快速适配海外市场需求。同时,依托平台优势,推动建立“一次检测、双向达标”的高效模式,加速低空经济领域内外贸一体化优化升级,为厦门无人机产业拓展全球市场提供全链条质量支撑。(陈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