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证券发布研报称,核聚变反应中有两个关键参数:聚变三乘积(即劳逊判据)以及聚变增益因子(即Q值),满足劳逊条件才可实现点火,提升Q值是促进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关键。目前全球共有25个国家或机构正在开展托卡马克规划、建设和运行,涉及的装置数量高达79个。该行认为后续随着国内外主要聚变装置落地加速,技术领先&有供应核心部件/材料积累企业的获单能力强,有望率先受益。
华西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什么是可控核聚变?
核聚变能是具有清洁、安全、可持续等优点的终极能源。聚变能源具有反应释放能量大、运行安全可靠、燃料来源丰富、环境污染小等特点,有望成为一种可以大规模市场化供应的商业能源,在未来提供稳定的能源输出与电力供应。核聚变反应中有两个关键参数:聚变三乘积(即劳逊判据)以及聚变增益因子(即Q值),满足劳逊条件才可实现点火,提升Q值是促进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关键。
核聚变的技术路径如何?
为了持续输出反应能量,对于聚变等离子体的有效约束是关键。通常对于此类高温等离子体的约束方式有3种,即引力约束、惯性约束,以及磁约束。在3种约束方式中,引力约束无法在地球上实现,惯性约束难以实现持续的聚变功率输出,因此磁约束核聚变是实现聚变能开发的有效途径。托卡马克是当下研究最为广泛、也是未来最有可能实现可控核聚变的磁约束聚变装置。根据2025年7月24日IAEA网站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共有25个国家或机构正在开展托卡马克规划、建设和运行,涉及的装置数量高达79个,其中57个装置处于运行状态,7个装置处于建设中,另有15个装置处于规划建设阶段。
国内外聚变能源迎来发展窗口期
海外来看,2025年2月,美国Helion Energy计划在建造世界首座核聚变发电厂,预计在2028年开始为微软数据中心发电。2025年6月,谷歌母公司Alphabet与联邦聚变系统公司(CFS)签署了200兆瓦核聚变电力采购协议。同时,英国、德国、俄罗斯等积极推动聚变电站布局,多个项目预计在2030年代投运。国内来看,重点项目合肥BEST(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于2025年1月启动了工程总装,比预计时间提前2个月,项目将于2027年完工,有望成为世界首个开展氘氚稳态燃烧的实验装置,国内主要核聚变研究机构招标加速。
风险提示:可控核聚变项目建设、招投标进度不及预期;可控核聚变技术瓶颈风险;可控核聚变技术路线变化风险;海内外支持政策变化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