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信:金融进万家 让群众“盼的事”变成“干的事”
创始人
2025-07-28 13:51:09
0
福建农信系统的志愿者为群众讲解金融知识。新华网发(福建省农信联社供图)

  新华网福州7月28日电(蒋巧玲)这是肖世华的鱼塘稳定养殖的第四年,这几天,他的鱼塘将捞起今年第一批鲈鱼,直供商超;张旭涛的民宿刚开业不久,已经陆续安装了空调,随着盛夏的到来,这个名为“解压谷”的农文旅项目将迎来更多客流……

  在福建三明、龙岩、宁德等地的许多乡村,这样的创业“掠影”和故事片段还有很多。20年来,依托覆盖全省、扎根基层的服务网点,福建省农信联社深度参与乡村发展,将金融“活水”引入千家万户,把一件件群众“盼的事”,变成了能想、敢干的实事,为地方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经济动能。

传承红色农信精神

支农有活力更有“温度”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的红色农信诞生地纪念馆内,一张微微泛黄的壹毫纸币引人注目。它由彼时的永定第三区信用合作社发行,是全国最早的苏维埃政府特许发行的信用社纸币。

  这张纸币的背后,就是那段红色农信诞生的历史。

  1929年10月,古田会议召开前夕,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融通苏区经济、保障群众生产生活,闽西苏区建立起了全国最早一批红色信用合作社。此后,红色金融如星星之火,在中央苏区、抗日根据地等推广,形成了革命烽火时期的金融“源头活水”。

  90多年来,金融事业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历程,但红色农信“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理念依然在闽西热土代代相传。

  “工作人员经常走村入户,也到田间地头来,他们对我们农村的需求和产品都很了解。在这几年的创业过程中,农商银行陆续为我授信了近300万元,帮我解决了很多困难。”福建乡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旭涛,是上杭县古田镇竹岭村乡村振兴的“领头雁”,2016年,他回乡创业,并逐步经营起研学、民宿、餐饮等乡村旅游项目。

  张旭涛所说的工作人员,就是金融助理。2019年,上杭农商银行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启动“党建+金融助理”驻百村工程,选派金融助理深入辖区各村镇、社区,开展驻村金融帮扶行动。2023年,该行又启动“共富金融指导员”工程,截至2025年6月,共向全县21个乡镇、344个村(居)派驻了89名共富金融指导员。

  “乡村产业的发展,需要及时高效的金融帮扶,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和服务要始终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上杭农商银行古田支行行长邱茂锋说。

  贴心的服务,是上杭农商银行传承红色农信基因的细小举措,也是新时代福建农信系统开展普惠金融实践的缩影。

  据统计,为了让金融“活水”更好惠及千家万户,福建农信系统在全省广泛设立普惠金融服务点,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的“村村全覆盖”。涉农、扶贫、林业贷款等多项乡村振兴指标持续领跑全省银行系统。

 位于龙岩市上杭县的红色农信诞生地纪念馆,记录着一段红色农信诞生的历史。新华网 蒋巧玲 摄

构建绿色信贷体系

“绿色银行”出新又出彩

  三明,别称“绿都”,“两山”理念在这里有着深刻实践,也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绿色银行”。

  2020年5月,为加快建设三明市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在三明市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三明农商银行开始了打造“绿色银行”的一系列探索实践:

  成立绿色金融服务中心,建成绿色金融服务专柜和窗口,组建5支绿色金融专业团队,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支撑。

  构建绿色信用体系,制作电子“绿色信用证”,划分不同绿色等级,配套差异化授信额度和优惠利率。

  创新推出“福林贷2.0”“低碳贷”“绿存单”等绿色金融产品,支持能效产业、生态建设、民生林业等开展绿色转型……

  福建省绿得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肖世华,就是绿色金融实践的受益者之一。

  2017年,肖世华引进美国红心橙、红美人橘橙等品种,并带动村民种下3万多棵果苗。同时,牵头成立福建省绿得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向三明农商银行申请“福林贷”160万元,用于购买苗木、扩大柑橘生产种植。此后,他又开发拓展渔业养殖,向当地农商银行申请了170万元的绿色信贷,解决了初创期的资金困难。

  “绿色信贷为农业生产送来了‘及时雨’,国家贴息政策又进一步减轻了负担,这些都对我们稳定生产有很大的帮助。”肖世华乐呵呵地说,这几天,鱼塘里的第一批鲈鱼就要上市了,目前项目资金流动和活鱼销路都很稳定。

  在三明市三元区小蕉工业园内,以竹代塑的绿色企业——三明市至简竹艺有限公司正在发展壮大。企业的无尘包装车间内,每天都能下线10万支竹制牙刷,这些绿色产品远销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家。

  “没有抵押没有担保,通过绿色信贷评估,我先后拿到了两笔共计200万元的信用贷。”公司总经理蒋起涛回忆说,今年1月,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搬迁新厂房,企业依托三明农商银行的绿色信用评价体系,在两周内迅速获得了信用贷款,解除了采购原材料的燃眉之急。

  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近年来,福建农信发挥立足“中国最绿省份”的生态优势,持续打造绿色金融产品,并推进投融资绿色结构优化,保持绿色贷款规模和质量的领先。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农信绿色信贷余额达776.51亿元,支持各类主体28.45万户,其中涉林贷款市场份额近30%,已连续十余年保持全省银行前列。

福建农信系统工作人员到三明市至简竹艺有限公司了解企业生产情况。新华网 蒋巧玲 摄 

探索数字金融浪潮

传统产业用上“数字大脑”

  延续红色农信基因,深耕绿色金融沃土,滋养八闽大地的金融“活水”,也在追赶当下的数字浪潮。

  在银耳采收旺季,宁德市古田县建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朵朵新鲜洁白的银耳层层绽放,工人挑拣、分装,一派忙碌景象。

  宁德市古田县是“中国食用菌之都”,食用菌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其中,银耳的名气最大,产量占全国的90%。近年来,古田县通过银耳产业转型升级,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已经形成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供销一体的全产业链,有效促进银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而这条产业链的后端,是一个正在持续完善的“古田县食用菌数字大脑”。该平台可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银耳种植相关数据的实时更新,为菇农提供精准的保险服务、信贷服务和市场对接服务等。

  “我们全程参与了古田县食用菌数字大脑项目,是这个平台唯一合作的金融机构。依托线上交易数据的沉淀,我们将助力推动食用菌生产数据向信用资产转化。”古田县农信联社副主任高剑锋介绍说,目前,古田县农信联社基于该平台发放的“福菇数经贷”已有5988笔,总金额超4.94亿元。

  除了在产业端的探索,农信系统的数字化也蹄疾步稳。

  “以前我们挖掘贷款需求,靠的是走街串户,现在通过后台的数据分析就可以准确地找到增量。”古田县农信联社数媒中心主任杨克伟说,古田县农信联社已搭建实战型数据应用团队、智能营销管理系统等,可实现建档信息数字化和多个工作环节提质增效。

  据了解,依托数字福建建设的优势资源,福建省农信联社已升级福农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农业农村、林业、民政等部门数据资源,并细化省、市、县、乡和村的网格化管理,实现了资金、资产、资源信息汇聚上平台。截至目前,累计推送超百万条农村要素类信息上平台,依托平台数据为近8万户新农主体精准画像,提供信贷支持超271亿元。

福建农信系统的金融助理实地调研走访农户。新华网发(福建省农信联社供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混沌投资2025年度实习生招聘 申请方式:请将中文简历、英文简历发送至:recruitment@chaoschina.com注:Co...
覃海洋100米蛙泳世锦赛夺金 【#覃海洋100米蛙泳世锦赛夺金#】7月28日晚,2025年新加坡游泳世锦赛游泳项目男子100米蛙泳...
奇富科技首席算法科学家:金融A...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澎湃新闻)7...
巨星农牧完成近亿元股份回购,4... 近日,乐山巨星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股份回购实施结果暨股份变动的公告,披露了公司回购股份的具体情况...
重生杀掉老公和闺蜜,日版《同我... 这两天有部让人很意想不到的剧火了,那就是一个在短剧市场烂俗到不能再烂的重生杀老公和闺蜜的剧《同我的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