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正在数九天,日本鬼子分十路进了沁源……”96岁的郭计兰哼唱起这首少年时的秧歌小调,眼泛泪光。
1942年,日军铁蹄踏入山西晋东南,沁源县这个山清水秀之地瞬间沦为焦土。少年郭计兰目睹了家园剧变:日军“大扫荡”时见人就杀,房子全部烧光,村庄被毁,亲人惨遭屠戮。她的二嫂被日军连刺三刀致死,襁褓中的侄儿也未能幸免;隔壁水泉坪村300多名村民被日军赶入屋内活活烧死,尸骨难分。侵略者打算在沁源成立“维持会”,妄图用屠杀和怀柔相结合的手段征服沁源人民,彻底摧毁太岳解放区。
郭计兰回忆,日军为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试图通过“三光政策”逼迫百姓屈服,但沁源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坚壁清野”——全村转移至深山,填井毁粮,制造“无人区”,让日军陷入“没有人民的世界”。
13岁的郭计兰加入了儿童团,肩负起站岗放哨的重任。她手持木头刀,在村口严格查验路条,“就算是熟人,没带条也不让过。”这种近乎天真的认真,成为封锁日军情报网的关键防线。
当时,中国共产党的策略就是把日本鬼子困死在沁源。“让他们吃不上喝不上,水井里面都下了毒。”日本兵不敢喝井里的水,就每天到外县去拉水,游击队便在半路开展伏击,斗争十分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