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眉灵 陈旻翔 赵丹 黄潇 宜宾观察 罗顺
汽车市场的“卷”,正从国内蔓延到海外。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有308万台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0.4%。
而四川本土品牌的凯翼汽车,同期出口同比增长超过300%,激增3倍!
这家“小牌”汽车,缘何能突飞猛进?出口就能行吗?本期的“不懂就问”,我们来问一问。
7月16日,我来到位于宜宾三江新区的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翼汽车”)。刚进大门,就看到办公楼前的空地上停满了新车。
凯翼汽车生产车间。罗顺摄“不是卖得很好嘛?怎么还有这么多车堆在厂区?”面对我的疑问,凯翼汽车副总经理、凯翼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韩韧说,公司今年业务发展快,需求量大,产量猛增,这些都是待运车,临时堆在此处,“两三天后就将发运。”
今年上半年,凯翼已出口1万多台汽车,超过去年全年总量。全年预计出口量将达到4万台,这一目标在韩韧看来,完全可以实现。
凯翼从2021年底开始出口业务,迅速铺开和占领市场,不到4年时间,已进入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400家销售网点,覆盖了80%的主流国际市场,完成了很多头部企业20多年的布局。“实现了弯道超车。”韩韧说,上半年的出口猛增,正是这几年努力的成果。
他表示,出口量的猛增,今年只是启动期,明年和后年才是爆发期,“预计明年我们会冲8万。”
俯瞰凯翼汽车生产基地。罗顺摄凯翼为何如此急着“出海”,把重注押在国际市场?韩韧解释说,国内汽车市场越来越卷,凯翼作为新品牌、小车企,要打开知名度、拓展市场,挑战太大。“相对卷成‘深红’的国内市场,海外还是一个‘浅红’的市场,对凯翼来说,机会更多。”
其实,“出海”的挑战并不小。首先是面临价格战。
据高盛预测,2025年全球的新车需求将达到9000万辆,其中国际市场需求占2/3。因国内竞争的白热化,迫使车企纷纷瞄准出口,国际市场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国内的价格战,已经卷到了国外。”韩韧坦言,在很多国家都遇到过,有的大厂突然搞7折销售,这给凯翼的价格体系带来巨大挑战。
其次,凯翼的知名度不高,相较于已有高知名度的同行,在销售网络和拉动终端销售上,都面临一定困难。
“先天不足”,如何打开国际市场?凯翼汽车有自己的市场拓展策略。
一是快速铺货。一旦找到中国汽车销量比较大的国际市场,凯翼就想方设法迅速铺上自己的网点。
二是寻找合作。韩韧说,凯翼的国际经销商或合作方,都是从当地头部企业中寻找,并且要有意识地寻找实力强大的合作伙伴,希望用合作伙伴的信誉和威望,提升凯翼在当地的产品形象。
凯翼汽车生产车间。罗顺摄“小牌”的凯翼,如何能打动“头部”合作伙伴?凯翼汽车国外经销商告诉我,凯翼汽车的外观设计好看,内部具有科技感,整体性价比高。
凯翼“走出去”后什么车卖得好?答案出乎我的意料,不是这两年涨势迅猛的新能源车。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韩韧说,目前凯翼汽车国际市场销售以油车占比大,但新能源产品上升势头也较猛。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的充电设施建设很落后,国外消费者对纯电车的接受度比较低,混动、增程等产品比较受欢迎。
虽然出口形势一片大好,凯翼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短板。“车的品类不多,而且都是现有车型改的。”韩韧告诉我,和以往面向国际市场变更设计不同,凯翼正在研发专门针对国际市场的新车型。
他说,凯翼的重心已经发生了变化,资源将向国际市场倾斜,同时兼顾国内市场。
“小车企”凯翼的出海尝试,让我看到中国汽车产业里,中小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探索与成长。期待这样的脚步能走得更稳,在全球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为中国品牌的出海增添一股独特的力量。
出品人:谭江琦
总监制:钟岚
监制:赖永强 毛漫丁 胡敏 刘莉 王代林 刘若辰 史册
统筹:陈旻翔 赵丹
撰稿:王眉灵
摄影:黄潇 赵丹 陈旻翔
剪辑制作:罗顺
美术:黄潇
四川日报全媒体出品
点击图片查看系列报道【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