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共青团网)
转自:中国共青团网
7月27日,绵延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整整一周年。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在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张勃看来,这是一个“分号”,前面是申遗攻坚的段落,后面是保护传承的篇章。
保护体系全面升级
“世界文化遗产”这张新名片,给北京中轴线带来保护体系的全面升级。
2025年5月,《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张勃介绍,新版保护条例在原有《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个文件的名称中加上“世界”二字,不仅是名称之变,更是保护理念的扩容。新条例重点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阐释展示、保护管理制度、保护对象等方面进行了完善性修改,“法律规范与时俱进,让每一步保护行动都有了制度坐标”。
7月27日,北京进一步发布《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明确加强北京中轴线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提升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能力、加强北京中轴线传承利用、促进北京中轴线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保障措施等5个方面45项重点任务。到2027年,北京中轴线的历史风貌将得到充分彰显,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
数字与科技也悄然守护着这副古老的“骨架”。北京测绘院等牵头搭建了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集成近3万个传感器,实时捕捉建筑裂缝、气象环境、轨道交通震动等数据。北京测绘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陶迎春介绍,申遗时,这个覆盖51.3平方公里的实景三维系统,给国际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一年来,该平台新增了界桩监测等功能,将卫星遥感与地面巡视结合,让违规建设无所遁形。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监测部主任周子予举例:一处正在扩大的古建筑墙体裂缝,通过持续近一年的月度监测被及时发现,已进入修缮流程,“目前15处遗产点整体状况良好,科技让保护更精准”。此外,2024年有2.8万多名志愿者参与该平台“数字打更人”活动,上传8万多条巡检数据,与专业监测相辅相成。
孚王府腾退、那王府开放等举措,也带动了以中轴线为核心的老城整体保护。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所长叶楠说:“遗产点周边的胡同商铺同步焕新,是时尚与历史的碰撞,更是烟火气与历史的交融。”
用时间唤醒空间
“每次穿过中轴线,都能发现新变化,环境越来越宜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亦农家住西直门,回永定门父母家要穿越中轴线,这成为她观察中轴线的窗口。“夜晚天桥围挡内‘静悄悄地美容’,次日便焕然一新。”
正阳门箭楼上,李亦农参与策划的展览吸引着登高望远的游客,人们在古老的城楼上眺望中轴线,眺望北京。古建保护与空间活化并行不悖,14岁学生杨自若带着2021年成立的“纵横少年团”近百名青少年,在中轴线15处遗产点志愿讲解40余次。他们利用节假日组织公益讲解活动,“讲解名额经常一上线就‘秒光’”。
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桌游《北京中轴线·建造师》成功落地,其中就有孩子们的创意。“申遗成功之后,我希望能发挥我们青少年天马行空的创想。”杨自若说,他们希望让更多人“在玩中学”,了解北京中轴线,了解文物修缮保护的理念。
中轴线南边的先农坛也正被“唤醒”。“原来开放6万平米,现在扩至8万平米,庆成宫、神仓区域新开放后,每年游客从12万跃升至120万(人次)。”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表示,游客不仅能触摸古建筑的肌理,还能在文创空间里把玩古建文创产品。以“天宫藻井”为例,该产品一年卖出19万件,带动销售额超5000万元。7月27日,先农坛又推出“问鼎穹庐”新款文创产品,把天宫藻井与浑天仪结合,让文物“活”起来。
用轻巧的方式讲述厚重的故事
钟鼓楼前,一幅近100米长的“跳房子”游戏图案绘在地上,成为受年轻人欢迎的打卡地。互动体验拉近了中轴线与年轻人的距离,在蹦跳之间,他们认读着这串数字背后关于中轴线的秘密。
设计师吴桐表示,这个看似简单的互动装置,是为中轴线量身打造的“文化解码器”,用数字游戏串联轴线知识,是对“前朝后市”热闹场景的当代回应。“要让年轻人觉得,中轴线不是老古董,而是能互动的宝藏。”在她看来,中轴线的文化传承不该是枯燥的宣讲,而应是“轻巧的对话”。
这样的“对话”能跨越年龄和国界。杨自若团队讲解时,总有外国游客驻足倾听。叶楠也曾带领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学生调研钟鼓楼,目睹城市轮廓、观赏击鼓表演后,他们被中轴线的魅力深深吸引,“文化共鸣跨越了语言隔阂”。
“分号”之后,中轴线继续书写守护与创新的故事。这条轴线不是坚硬的建筑集合,而是活着的文明载体——它塑造着人们的文化记忆,人们也在续写它的未来。
本报北京7月27日电
实习生 傅鑫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8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