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银行”“客户服务”“e生活”……作为重要的服务渠道和宣传窗口,近年来,微信公众号早已成为各家银行的“标配”,账号主体涵盖电子银行、信用卡、私人银行等各个业务条线,一家银行旗下的账号数量甚至高达数十个。
然而,在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的初衷之下,银行公众号的内容交叉、服务重合、流量低迷等问题接连出现,这让人不禁发问:这到底是服务的升级还是资源的浪费?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近期,银行机构正在加大对线上渠道的整合,其中,微信公众号的精细化运营成为了多家银行着手的重要方向之一。
“自2025年7月10日起,本行将对‘上海农商银行’微信公众号部分理财产品购买功能予以调整,调整日之后使用本行微信公众号购买本行封闭式理财和定开型理财时,将跳转至‘上海农商银行’手机银行APP完成购买交易。”6月26日下午,上海农商银行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将对该账号的理财产品购买功能进行调整。
同时,自今年9月11日起,该行还将停止“上海农商银行”微信公众号所有理财产品购买交易,调整日之后通过该行微信公众号购买理财产品时,将跳转至“上海农商银行”手机银行APP完成。
“理财产品赎回功能暂不作调整,所有客户仍可通过本行微信公众号赎回理财产品。”上海农商银行进一步表示,“为了不影响您的正常使用,请及时前往各大应用市场或苹果商店下载并注册‘上海农商银行’手机银行APP。”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对微信公众号及相应金融服务进行迁移、整合的不止上海农商银行,还有多家银行开启了对线上渠道的“轻量化”探索。
“因业务发展需要,郑州银行公司金融公众号将于2025年7月31日正式下线。”6月26日,“郑州银行公司金融”账号也发布了关于公众号迁移的公告,自7月31日起,该行公司金融公众号原功能将同步迁移至郑州银行微银行公众号。
此外,兴业银行多家分行的公众号也在今年6月迎来了集中调整。其中,为整合服务渠道,提供更高效、更集中的资讯与服务,“兴业银行遵义分行”微信公众号已于6月23日正式停止运营;而兴业银行深圳分行也将“兴业银行深圳分行”服务号迁移至“兴业银行深圳分行订阅号”。
实际上,早在2021年,就有多家国有大行对公众号、App等线上渠道的布局进行了集中调整。
2021年12月8日,工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将对“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公众号进行整体迁移,相关服务及用户全部并入“中国工商银行客户服务”公众号。而在不久之前,农业银行则将“中国农业银行对公线上银行”公众号与“中国农业银行微缴费”公众号合并,更名为“中国农业银行企业微银行”。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流量红利逐步消失、新增用户规模开始放缓,银行进行线上渠道整合不仅能够降低运营和维护成本,还可以更加集中运营资源及客群,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品的金融服务。
“总体来看,第三方渠道虽然具有大流量的特点,但各类推送、展示、触达规则的变更具有不确定性,不像手机银行App的自主性更强。”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告诉记者,因此,强化自营手机银行App建设、不断调整迭代是一种大势所趋,也是银行提升线上自营竞争能力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