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新闻网)
转自:邯郸新闻网
中正安舒,是太极拳练习中的一种身心状态,它不仅仅是外在身形的端正,更是内在心理和意识形态和谐统一,是全身心的内外兼修的理想境界。
从外在表现上看,中正安舒体现为身姿与步态;从内在状态上看,它要求神经与精神的协调统一。人体的骨骼、关节、肌肉、脏腑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形体与生命实体。为了维持其健康与功能,无论在行、坐、卧、练拳乃至工作中,都应保持正确的姿态。
“中正安舒”中的“中正”是以太极为中心的身心状态,“安舒”则体现为身法的松静自然。太极是人体之中心,介于阴脉之海——丹田与阳脉之海——命门之间,具体位置在第二尾椎前侧、腹腔稍底部。此处收任脉之阴气、化冲脉之精气、输督脉之阳气,是四肢百脉汇集之处,是脏腑之气、水谷精微之气及元气(或真气)运化之中心,是阴阳之气生成转化之枢,是人体生命之源,是神明之根。
“中正”,是化气充精、神明显现的前提基础,这种中正不仅指体位,更多的是指练功时意之所向。明内外、知前后、通上下。中正乃行拳劲力之根基、收功蓄势之依归、变化转换之枢机。不明太极者,何知中正?不知中正者,难成正果。
意念集中于太极,全身松静称“安舒”。静则安,松则舒,安舒则气血顺畅、百脉充盈、脏腑得养、元气清明、精气神完足。
安舒是由松静而来,松是功夫,静是能力。松是太极拳修练的必备条件,只有松才能练好太极拳,这里包括所有太极拳功夫。静是达到一定太极拳功夫后才能具备的稳定状态和由此产生的内在定力。这种定力能有效克服一切浮躁、慌张、无措的情绪,甚至于本能的防卫性进攻,都是指静的能力的表现。世人都知健康重要,但健康的身体是以健康的心理为基础。所以只有心静、体松、神安,内环境与内分泌才能正常,人也才能顺应四时,颐养天年。
中正安舒不仅适用于练拳,也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了指导作用。为人正派、不贪不欠,方能中正安舒;遵纪守法、各安天命,少一些纷争,多一些善良,才能安稳和舒适。通过自我调节,正确练习太极拳,使五脏气血调和,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从技术上说,唯有松静、空灵的状态,才能准确应对敌人的侵犯;遇事不慌,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反应,所谓“后人发、先人至”,也是需要冷静的头脑和平顺的肌肉反应为基础的。云手是如此,合手亦然;自乱方寸,乃取败之道。
中正安舒在拳法中作用重大,练拳最忌紧张、使拙劲,中正安舒恰恰体现了太极拳的练功特点。
中正安舒是练好太极拳之中心环节。中正若是零,不管负多少、无论正多少,均要归零。行拳时,打拳或出腿,皆需有出有回;迈出一步,无论跟步或退步,最终要回归中正,再行下一势。上下也如此,松沉下势,意即上行,掤入云霄,也应冲脉下沉。否则,中正丢了,安舒也无从谈起。行之远,家为根;鸟之遥,窝为基。这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原理。“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没有正也就没有奇,奇正相生、阴阳互济,则生化无穷。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事物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盛则衰,成则变。太极拳并非越厉害越好,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例如,肌肉强壮固然好,力量大、速度快,但超过其承载量,肌肉就会劳损、衰老,最终导致运动能力下降。又如运动员心脏,心肌强劲有力,搏出量大,承受的运动负荷增大,但心室扩大而瓣膜并不会相应增大。这就好比房子大了,门却不能变大,导致门(瓣膜)无法有效关闭,血液倒流回心室,损害心功能。世间万物,过犹不及,盛极则衰。太极拳的‘不贪不欠’,正是契合了自然法则的正确世界观与方法论。练拳追求的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中正才能安舒,人之所以练太极拳,是为了把握其精髓,重意不重形,意真而形硕,精神饱满、外邪不侵,天马行空,气贯长虹,身心俱健、乐此不疲。
练太极拳者,衣不必华丽,而身形自美;食不求厚味,而体魄自健;不慕身外重金,而知足常乐;不居广厦豪宅,而友朋遍天下。
唯有中正,方能八面出击、进退自如。太极拳最重要的发劲形式是弹抖劲,这种冷弹、惊魂之劲常使敌人无从招架、甘拜下风,而这种劲的基础,正是中正安舒的心理和身体状态。迅速的放箭(发放)为阳,快速收回(蓄势)属阴。阴阳之间快速、敏捷的转换,以及所生发出的沉重内劲,皆以稳固的中正安舒为基础。无中则无外。中正越稳固紧凑(越小越紧),外放才能越快越重。没有中正,不会有曲,而曲是蓄劲的形式,发劲后归于中正,才能连续击发,达到“出手如闪电、打人似爆炸”的效果。太极拳讲究柔,是为了成就刚;强调慢,是为了孕育快。
轻灵飘逸的身法,虚实莫测;进退神速的步法,行云流水;出手如电的八法,皆源于中正安舒。太极拳“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说的就是中正安舒,没有这个基础,一切拳法都无从谈起。
我们在行拳之始,先要找中正安舒,再求节节贯穿。行功于九节之中,发劲于千里之外;气随意发于云端,劲由心达于深渊。但意远能归元,劲长能归中。太极“大到无外、小到无内”,说的就是中正之理,安舒是其目的。
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是心之中正;气血逆乱而敷得住,是肺之中正;怒发冲冠而气机得顺,是肝之中正;门洞大开、六神无主而能守得好,是肾之中正;万箭穿身而不能伤我,是脾之中正。太极拳能中正安舒!
平圆的中正相对易练,前人的经验总结都是在平圆的基础上,而立圆的中正相对论述较少,粘黏连随是立圆使用之关键,也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现代搏击技术越来越依靠立体战斗、上下交攻、X战法,它还结合了太极拳‘如环无端’的思想,形成成体系的连续攻击打法。故太极拳立圆攻击法增加现代搏击的效能,以中心力量为核心的打法体系,是太极拳思想的又一闪光点。我们的太极文化是人类各种活动的方法论和哲学趋向。
中正安舒是一种功夫,它有特殊的练法,这就是不贪不欠、上下相随、手脚齐到。这是太极拳练拳之要素,也是我在六十多年的练拳过程中发现中正安舒之平圆好练,立圆难成。而立圆是升降之要素、健身之法宝。
中正安舒之升降,意在论述立圆的功夫。升为东,降为西。常言道“此人有东西”,意指其功夫能升能降。我们要求升降自如,能用升降打人这功夫就完善了。太极拳八法的功夫往往掤和按都是从零开始,打人之劲短而作用稍弱。如果立圆功夫练成,掤和按就能产生更好的作用,实践中好用,但练时稍难。如果放松、柔顺功夫练不成,则立圆功夫也难练成。当动作练成后投入实战,还需考虑时机是否得势?劲之长短、藏得够不够、露形与否,以及他人被打时的状态等诸多因素,皆制约着立圆功夫的发挥。
立圆还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健身。大家知道,支撑人体的骨架是立体的,上下折叠的,屈伸运动是所有脊椎动物应有的力量源泉,由于进化,我们的脊柱、骨骼部分失去或减弱了其应有功能,而太极拳运动正是为了恢复和发挥这些功能。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能有效避免运动损伤。其动作柔和顺畅,行立圆之势,使人体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而免受伤害,这正是“中正安舒”思想的精妙所在。因此,太极拳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太极作为阴阳之母、万物之始,其理至为精当。
郭毅刚
(作者为邯郸市非物质遗产评审专家,河北省太极拳健康学会副会长兼技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