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消费日报网)
转自:消费日报网
本报讯 (记者 解 磊)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国家标准GB/T 35795《全生物降解农用地面覆盖薄膜》标准修订第二次讨论会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应用现场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国生物降解地膜每年的覆膜面积已接近300万亩,应用区域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覆盖作物有玉米、番茄、甜菜、辣椒、马铃薯、红薯、花生、大蒜、水稻、棉花等。在多年的示范应用中,根茎类作物覆盖生物降解地膜后,不仅能解决残膜污染问题,还能实现增产;水稻使用除草膜时,不仅可治理残膜污染,还因免用除草剂等农药节约了成本,同时提高了水稻的绿色品性;在旱稻种植中,生物降解地膜的生物降解性能优势更为突出。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地膜的用量每年已超过145万吨,覆膜土地达2.5亿亩。自上世纪80年代地膜被推广使用以来,它对农作物的保温、保墒及增产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地膜使用废弃后,因无法降解成为土壤面污染源,若不进行治理,将会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最终影响农作物收成。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农地膜污染治理工作,通过加强回收、使用生物降解地膜、改进农艺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成效。尤其是生物降解地膜,在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近些年通过示范应用,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
由北京工商大学牵头组织的国家标准GB/T 35795《全生物降解农用地面覆盖薄膜》于2017年12月29日发布,并于2018年7月1日正式实施。“生物降解地膜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标准发布和实施后,极大地促进了生物降解地膜的生产、推广与应用,同时为生物降解地膜的监管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规范,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和土壤环境保护。一是推广面积快速增长,生物降解地膜标准实施后,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多地政府陆续发布相关数据,生物降解地膜已从零星试点逐步走向规模化应用,尤其在北方干旱地区和特色作物种植区推广效果显著。二是技术创新与产品优化,标准实施推动了生物降解地膜材料和生产工艺的持续创新与突破,目前已形成“原料合成—改性加工—配方设计—终端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生物降解地膜的性能,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其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基础。三是生态效益显著提升,生物降解地膜减少了白色污染,改善了土壤质量,与传统地膜相比,不会造成长期土壤板结和肥力下降问题。“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生物降解地膜有望逐步替代传统PE地膜,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该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坦言,该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例如,降解性能的规定与国际标准的衔接及适用性有待加强、降解地膜材质种类需更新完善、有必要建立追溯方式以打击伪降解产品等。基于以上原因,全国生物基材料及降解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根据调研及不同使用单位对标准实施的反馈情况,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提出了标准修订申请,于2025年2月获批并下达修订计划。
在本次标准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对GB/T 35795《全生物降解农用地面覆盖薄膜》的讨论稿进行了认真研讨,就标准名称、适用范围、产品分类、技术指标、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资料性附录等各项内容及涉及的检验检测方法逐一讨论并达成共识。下一步,起草组成员将按照本次会议讨论内容继续修订完善文本,规范表述形式,完善资料性附录内容,补充完成验证实验及数据分析,预计在8月中旬形成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同时同步撰写标准编制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