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抗中保台”兵败山倒,但也别幻想“台湾内乱”
创始人
2025-07-28 08:41:20
0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当例外成为常态,大陆如何定义“台湾内乱与外患”?

罢免结果出炉,蓝营被罢免的席次为0,另外,白营的新竹市长高虹安未被罢免成功,在野党团结辗压绿营,蓝白阵营完胜。而绿营不只在民代席次层面完败,这一局连“抗中保台万灵丹”都被选民丢入屎坑。

对民进党而言,要扭转朝小野大的局面,需要罢免至少六席,并在补选中赢得六席,不过,在执政党投入庞大资源,将仇恨动员拉满的局面下,连一席都罢不掉,可谓输到光屁股。

7月26日遭遇第一波罢免的人选

关键在于,罢免投票率通常都很低,但这次有多个选区投票率超过5成,甚至6成,大部分选区的同意票低于门槛,有些“立委”的不同意罢免票数甚至高于其当初当选的票数,这意味着中间选民大举出笼,绿营不但没将基本盘票数全数催出,还倒逼更多的反对票。妥妥的兵败如山倒。

赖清德虽不至于“跛脚”,但被民意第二次确认是“双少数”领导人,除了颜面扫地,未来也难有什么作为。不过,在特朗普政府的穷台路线下,美国需要台湾通过的法案和预算,维持多数的在野党也不敢不买单。

8月份尚有7名国民党籍“立委”的罢免投票,不过,绿营气势已衰,改变朝小野大的可能性归零。

本次罢免活动,头号战犯有两名:赖清德与朱立伦。前者战术错误导致惨败,后者战略错误导致绿营没有一席被罢免,多名国民党地方党部主委还因此被羁押在狱。反罢免的胜利,应归功于被罢“立委”与党内大咖的团结努力,而不是领导无方的国民党中央。

最后,柯文哲被司法滥权羁押近一年,致使白营没有投机的空间,反而有巨大的动力帮忙蓝营防守,也是这次罢免结果的关键因素。

将视野拉开,这几年,韩国、菲律宾和台湾地区,是第一岛链最“反中”的地区,不过,继尹锡悦宣布戒严并随即失势,小马科斯斗垮杜特尔特家族的计划失败后,赖清德终于也遭遇空前的挫败,第一岛链的“反中旗帜”东倒西歪,三个“反华”头目不是被关,就是接近“跛脚”。当然,这并不妨碍特朗普抢钱。

上次说过,在蔡英文第二任期开始,我认为岛内政治在统一议题上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大陆如何因应“台独”长期执政的局面。因此,本来我并无兴致对大陆读者分析这场大罢免活动,直到最近有越来越多大陆学者专家寄希望于台湾发生民变、兵变或“政变”,这现象让人不得不再一次解释岛内政治,与民主权力逻辑的正反两面性。

对于部分大陆学者专家的“愿望”,我只能直白地说,台湾不会发生民变、兵变与“政变”,因为这形同给予中国大陆武统的借口,美国不会答应,“台独”也没这么傻。维持现状的精要,就是一切保持模糊,只打擦边球,并永远处于灰色地带。

因此,问题并不在于台湾是否会发生内乱,而在于大陆如何定义台湾内乱(与外患)。我们可从大罢免这个现成的例子,从两个轴线谈论“内乱外患”——岛内政治,与美国介入。

2025年3月28日,进党立法机构党团总召柯建铭站在写有“罢免”字样的海报上。AFP

民主独裁与例外主义

与一般号召群众斗争少数政敌的民粹运动不同,台湾执政党发动的“大罢免”,是少数人斗争多数人的一个历史性尝试,也是民进党“当家闹事”路线的另一个范例。它想证明,只要掌控体制内的权力与金流,少数人就能借由状似民众自由选择的(选罢)制度,完全压制规模庞大的多数民众,并实现“民主独裁”。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此刻,“民主独裁”在台湾死灰复燃,并成为一种流于“例外主义”的新常态,可见“历史押韵”近乎真理。公平地说,台湾地区并非孤例,美国与许多泛西方国家也已走上了此一道路。

什么是“例外主义”?即主张在“例外状态”下(如内乱、战争、自然灾害),执政者可以暂停或超越常规法律,强制执行某些政策,以恢复原来的秩序。此一理论由德国政治哲学与法学家卡尔·施密特(Carl Schmitt)提出,他后来支持了希特勒的“民主独裁”路线。

比起1933年,当前的问题是,例外状态成了常态。既如此,常规法律(包含宪法)就成了“仅供参考”的次要治理文本。

台湾罢免制度本是处理“例外”案例的制度设计,诉诸民意惩治的对象是极少数腐败或渎职的政客,现在被当成常态性斗争工具,就是一例。

其他显例如:特朗普掀起关税战,驱赶移民,为避开国会审查,索性宣布紧急状态。无独有偶,台湾“立法院”通过的法案,只要赖清德不开心,就送到大法官法庭“复议”,而大法官的职责,就是歪曲所谓“宪法”,以否决多数民意。

类似案例不胜枚举,诸如反恐战争中的监控与紧急权力,或尹锡悦的戒严,或小马科斯斗争副总统,或西方在加沙战争上对国际法的双标立场等等,再再显示民主独裁不但是内向性的,也是外向性的,因为只有“例外”思维才能公然违法,以保护或图利特定利益团体。

例外主义是民主独裁的土壤,捣毁制度的杀手,而台湾正在经历“制度毁灭制度”的过程。罢免机制之所以被利用,是因为其通过门槛只有25%选票,极为符合少数斗争多数的工具性需要。

在此过程里,最无耻的是“反对罢免制度,但支持罢免”的假道学理论,而散播这种理论的人,言必称民主原则与法制的重要性,却全是例外主义的信徒。

我与台湾一般观点不同,个人不搞假道学,始终支持罢免制度,并认为这是在野党唯一能终结民主独裁的“类革命工具”,因此屡屡在台媒呼吁在野党要大规模罢免执政党民代。结果是,在野党没听进去,执政党倒是听进去了。

无论如何,结局非常圆满,在野党皮绷紧了很好,执政党皮被扯破了更好。

被淹死的往往是会游泳的人,罢免失败的主因,是民进党对自身选举能力,以及对“反中”意识形态的过度自信。

罢免是基本盘的战争,绿营只需要号召其40%铁粉,在同温层里吆喝即可轻松达阵,但“抗中保台”队伍的极端言论与作风失控扩散,恶心到了中间选民。投票率一旦被拉高,走极端的阵营就输定了。

在一些非敏感的特定景点拍照,就被当成“共谍”质问;幼儿园老师用“罢免歌曲”带着幼童唱跳;“汉光演习”被称为“杀光汉人的演习”,诸如此类的仇恨乱象多不胜数,都在呼应赖清德“团结十讲”里的“杂质”说。

此前我已谈过“台独”纳粹化的问题,各界的观察重点是,大陆认为台湾政治纳粹化的现象算不算“内乱”?要发展到什么程度,才会介入处理?

从“大罢免”的结果看来,台湾社会仍有自愈能力,会矫正极端现象,而这就否定了岛内产生民变、兵变或“政变”的可能。

我不确定大陆涉台学者专家对台湾的民主现象是否透彻了解,大部分台湾精英不但非常清楚岛内的民主制度既低效又混乱,而且还认为低效与混乱是必要的,因为民主的意涵被他们认为是“弱政府,强人民”,并深信只有适应低效与混乱才能让社会产生自愈能力。

相对地,任何追求高效与稳定的政治制度,必然会侵蚀民众的权利,这就是台湾多数精英对两岸政治差异的基本认知。龙应台那句备受批评的“我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就是这种心态的产物。

其实,大陆的政治制度,更像是“去政治化民主”(Depoliticising Democracy),务求在治理层面,减少政治化干预,例如意识形态、党派斗争与高度对立的政治议程。白话说,所谓“不折腾”就是去政治化意思,转而崇尚技术性、专业性或共识导向的治理方式,以避免政治冲突干扰了治理正轨,从而实现高效与稳定。

任何制度都有其两面性,不能说哪种制度完全是错的,我们看政治与制度,思维不能受限于理论,而要从现实面与实证面评估,是谁给予了民众真正需要的承诺(而不是利益团体的需要),以及,兑现承诺的程度是否够高。

将“多党民主”与“一党专政”放在天秤上,我们应该关心的是,究竟谁远离了制度的正面性设计初衷,而不是谁看起来比较平易近人,或自由奔放。

例外主义常态化所催生的民主独裁,显然远离民主设计初衷,执政党掀起“大罢免”,就是对台湾民主的一次考验,考验台湾是否能维持“乱中有序”、“乱而不崩”,甚至有人还期盼物极必反效应下的“由乱生治”。

所以才说,“大罢免”失败,其证实的恰恰就是,台湾不会发生民变、兵变与“政变”。当然,这并不代表台湾民主是可持续的好制度,只能代表此一制度有可能出现民主独裁,却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内乱。

在这种制度下,永远都会冒出一个或数个政治领袖被寄予厚望终结系统性腐败,但这些新领导一样成长于腐败的土壤。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众只会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但又会对下一次的选举怀抱希望。

普选民主的逻辑是,只要选民怀抱希望,持续保持“投票是自由意志”的幻觉,就不会产生大规模内乱。

如果你懂我在说什么,就最好放弃台湾自发产生内乱的幻想,只有外力高强度的介入,岛内才有可能生乱。

美国介入,与戒严的条件

部分大陆网民有一种“期望”,认为“大罢免”若成功,赖清德就会推动“法理台独”,并实施戒严,届时统一就真的“水到渠成”了。

不会的,同胞们,“法理台独”与戒严,不是赖清德或岛内任何一个人或党派能决定的事,而是中国大陆和美国共管之事。只要美方认知,这两种措施会引发台海战争,就会积极介入,杜绝事态往这个方向走。而中国大陆呢,必然会给美方这种认知,这就是所谓的底线。

美方同意台湾戒严或推动“法理台独”的唯一条件,就是认知到两岸统一已近在眼前,阻挡不了的时候。

饶是如此,考虑到中美的竞争态势,仍会促使美方介入台湾的所有重要选举。这一次,“美国在台协会”(AIT)在罢免投票前一周,突然宣布台美“太空港合作”,就是最新的例子。

AIT宣称,“美国目前正与台湾当局洽谈可能的太空港合作,未来有望透过亚轨道飞行,将台北与休斯敦之间的旅行时间缩短至仅2.5小时。休斯敦的埃灵顿机场已拥有合法太空港执照,而台湾考虑‘屏东九棚’为发射场地,有潜力升级为未来的太空港”。

这是美国对台湾执政党的公开支持,并将重点放在太空商业应用层面,台湾相关单位“太空中心”也持相同论调,称“希望能让台湾的太空港成为提供其他国家发射商用火箭的场址,以打造相关产业”。双方一唱一和,反正随便说说,有梦最美。

然而,AIT发文四个小时后,“屏东九棚”这段话被删除了,这意味着太空港的地点涉及军事敏感。

“台独”军事专家从不放过任何机会,将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合作话题往“抗中保台”方向解读,与AIT的大外宣侧重不同,某专家直接挑明地说,“美方于此时机提到台湾太空港,极可能代表美方认为有能力在大气层外突破中国大陆的军事区域拒止,直接透过太空运送物资降落在台湾地区”。

简言之,台湾太空港的功能之一是“反封锁”。

“台独”军事专家专讲外行话,但太空港绝无可能只提供商业服务倒是真的,事实上,太空港在当前的中美竞争态势中,已不止是商业基础设施,也被视为“太空冷战”的战略前沿。

从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报告看来,太空港的原初目的是为了实现地球到月球的商业化往返任务,而不是为了实现在地球端经由“亚轨道”点对点的经贸活动,主因是过于昂贵。

地球端“亚轨道点对点运输”若要实现盈利,每年至少需要发射运输船百次以上,甚至数百次才能摊提成本,但目前的发射纪录是由SpaceX保持,每年仅26次。换言之,AIT口嗨的愿景不切实际,台湾“太空中心”也坦承对商业运输需求不大,只能作为其他国家的发射场,赚取租金。

基于此,这八字还没一撇的太空港计划,大概率是包裹民用外衣、实际上是作为军事用途的项目,其计划涉及卫星发射优先级、轨道资源分配、战时太空支援,并可用于情报侦搜,或干扰他国航天任务。

考虑到在商用市场评估下,太空港无法自给自足,补贴的主要来源很可能就是美国与其合作伙伴的军费。简单说,太空港的前期建设是钱坑,完工后的运营是更大的钱坑。而这就是一个美国能自由运用的军事基地。

重点是,屏东九棚这个地点相当靠近“台海战争”的潜在冲突区,适合作为反封锁、反介入/区域拒止的战争据点。作为大型导弹靶场的“中科院”九鹏基地,就是位于这里。

从军事层面看美方在岛上的战争布局,情势已益发明显——台湾实力不足以作为“美国代理人”或前线堡垒,而更适合作为“自爆弹”。

那么,大陆如何看待与处理不断进化的“台湾自爆弹”?法律定义的“外患”,其底线又是什么?这才是中美博弈的深水区。

由此观之,“台湾戒严”不属于内乱范畴,而属于外患,因为它只会发生在摊牌阶段,美国高强度介入台海的时刻。而如果大陆要防范于未然,在摊牌前就要设下美国“武装”台湾的进度障碍,方法包含但不限于分阶段实施隔离政策,将台湾周边海域的治权牢牢抓在手里。

寄希望于台湾出现民变、兵变、“政变”都是不切实际的,“牢牢掌握主动权”的“掌握”是次要的,“主动”才是首要的,因为不主动就无法精准掌握不断变化的现状,被动接招的成本必然大于主动出招。

赖清德这次虽遭到严重的挫败,但他不会认栽的,其处境较类似小马科斯(搞事能力下降),不太可能成为尹锡悦(再搞一出大的)。

考虑到在野党的“成事不足”与太平官心态才导致了“大罢免”,这次选举结果并不能阻止台湾继续走向“民主独裁”,只是速度会减缓。据此,台湾发生内乱的机率也就更低了。

不要只想着机会来临时如何抓住,而要去创造机会。等着别人变,不如自己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上海首个人工智能终端软硬适配优...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财联社) 财...
2025年6月及1-6月中国不... 1-6月份中国不锈钢进口量累计82.75万吨、出口量累计250.01万吨2025年6月,中国不锈钢进...
港股异动 | 中升控股(008... 中升控股(00881)回落逾5%,截至发稿,跌5.05%,报13.54港元,成交额1.53亿港元。消...
代表委员关注这件事|李云峰代表... 本报讯(记者韩兵 通讯员陈丽娜 刘昱彤)32金27银26铜!2025年初,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上,中...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招标公告 (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转自:中国政府采购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招标公告项目名称:哈尔滨市消防救援支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