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朱艳霞
当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推进,旨在全面摸清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底数,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为系统化、科学化保护奠定基础。在此背景下,探索建立长效保护机制,破解基层文物保护中普遍面临的资金、人力等难题,成为普查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关键环节。
中国人寿财险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服务文化遗产保护作为重要战略方向,探索“风险管控+金融赋能”双轨保护模式,缓解基层文保资金与风险管理压力,为文物普查成果转化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成都拥有6914处不可移动文物,是文物普查的重点区域。近日,中国人寿财险成都市中心支公司在成都市文物局指导下,积极落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保障工作,于天府新区启动“文物守护者”保险试点项目,探索运用金融工具赋能文物普查与保护。
据悉,首批“文物守护者”保险试点聚焦天府新区,为上百处不可移动文物提供总额1亿元的全方位风险保障。“文物守护者”保险产品的核心创新在于,将文物保护中不可预见的、分散的修缮支出转化为可预算的、固定的保费支出,破解基层文保单位日常维护资金短缺、专业人力不足等长期难题,从而有效提升基层文保工作的韧性与保障水平。
中国人寿财险四川省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文物守护者”保险试点秉持“防重于赔”的核心理念,不仅提供灾后经济补偿,更注重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专业的防灾防损建议以及预防性投入,主动降低文物受损风险。
在福建,为探索强化基层文保单位安全管理,福建省文物局会同中国人寿财险福建省分公司、厦门信通慧安科技有限公司、中盛融安国际保险经纪公司推出“文物+保险+服务”模式,通过综合保险保障、科技服务(技防)和人员巡查(人防),探索构建文保历史建筑保护、监测和风险保障新思路。
“大多数时候,文物一旦损毁或灭失,赔多少钱也无法使其完美重生。”中国人寿财险福建省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文物+保险+服务”模式旨在充分发挥文保资金的放大效应,依托保险机构专业、成熟、精准的风险勘查和管控能力,发现薄弱环节,填补漏洞,完善管理。
为此,保险合同中附加了“预防措施费用”保险,用于文保单位的小修小补,防止损坏扩大。技防方面,目前,福建省上杭县包括古田会议会址等在内的文保单位,已陆续安装各类火灾探测报警、用电管理、视频监控等设备100多台(套)。人防方面,在原有的文物保护力量基础上,新组建了一支文物安全保护巡查员队伍,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周巡查两次,这支队伍经过消防、文物、水务等方面的专家培训后即可上岗。
云南火把节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古老仪式的薪火相传,更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滚烫具象。在楚雄,中国人寿财险楚雄州中心支公司为楚雄市东瓜镇“彝族火把展销活动”量身定制保障方案,提供1000万元公众责任保险;在昆明,中国人寿财险昆明市中心支公司为昆明市官渡区矣六街道子君村举办的第三届“城市之光”火把节提供200万元公众责任保险,全方位筑牢风险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