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心学宗师王守仁,因自号阳明子而以“王阳明”名扬天下。王阳明在广西留下了生命历程中最后的文治武功,相对于武功的阶段性、局部性、局限性而言,其文治更具有广泛性、普及性、持久性。南宁的敷文书院是王阳明在广西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成果,历经明中后期的初创、剧变,清前中叶的恢复、鼎盛,直至清末民初的衰败、废圮,但无论如何,其在广西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史上的显著功绩是无法磨灭的。
王阳明为政广西期间,“看得理学不明,人心陷溺,是以士习益媮,风教不振”,其后通过“与该(南宁)府县学师生朝夕开道训告”,“颇觉渐有兴起向上之志”,为了防止“一暴(曝)十寒之患”(引自《牌行南宁府延师设教》,全文见于《河东重刻阳明先生文录》“别录·卷十·公移三·总督两广平定思田征剿八寨”),王阳明积极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在嘉靖七年(1528年)分别于南宁府宣化县(今南宁市主城区内)、梧州府苍梧县(今梧州市万秀区)、柳州府宾州(今南宁市宾阳县)创建了敷文书院。孙先英、覃明撰《敷文书院与王守仁的书院教育思想在广西的传播及影响》(刊于《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称,“根据”李彦福、雷坚撰《试论宋元明清时期的广西书院》(刊于《广西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所载,王阳明还在田州(今百色市田阳区、田东县一带)“创建敷文书院”。但是笔者查阅《试论宋元明清时期的广西书院》原文,并无此记载;再遍查明清广西各地的地方志,亦无此记载;由此可见,王阳明还在田州“创建敷文书院”之说必误。
创建南宁敷文书院后,王阳明又发布委派名儒季本、陈逅分别设教于南宁府宣化县、廉州府钦州灵山县(今钦州市灵山县)。王阳明离开广西后,南宁府隆安县(今南宁市隆安县)、武缘县(今南宁市武鸣区)以及桂林府临桂县(今桂林市秀峰区)还有仰慕王阳明风采的官民,先后在当地创建了阳明书院。总之,南宁敷文书院是王阳明在广西推行文化教育、传播心学思想的重要基地,本文即重点介绍南宁敷文书院的历史沿革状况。
嘉靖时期:初创、增建
嘉靖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528年1月17日),王阳明奉旨前来镇压思恩军民府(当时的治所在今南宁市马山县乔利乡)和田州的反明武装,驻军于南宁府宣化县。南宁敷文书院创建于嘉靖七年六月(1528年6月至7月间)。据明刑部主事董传策撰《骆越漫笔》(全文见于《粤西丛载》“卷八·总督两广军务·王守仁”)记载:“王新建督四省兵驻南宁,因创敷文书院,日聚幕僚、诸生讲学,更不议兵。三司官莫测其意,谓:‘公假此纵敌,将密有指授。’”他为创办该书院甚至动用军饷作为经费,其批文《批广西布按二司请建讲堂呈》(引自《河东重刻阳明先生文录》“别录·卷十·公移三·总督两广平定思田征剿八寨”)曰:“况境接诸蛮之界,最宜用夏变夷;而时当梗化之余,尤须敷文来远;虽亦俎豆之事,实关军旅之机。准如所议,动支军饷银两,即行起盖。”建成后的该书院位于南宁府宣化县北门街口(今南宁市兴宁区民生街道北宁街42号),即明初宣化县县学旧址。最先描述敷文书院形制的古籍乃《(嘉靖十七年)南宁府志》,该书“卷四·学校·宣化县·敷文书院”记载:“敷文书院,在城内北,系县学旧址,嘉靖七年,都御史王守仁建……(有)大门、正厅、后厅……东西廊房。”
王阳明撰《敷文书院记》[全文见于《(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三十八·建置略十三·学校六·南宁府一·宣化县·敷文书院”。另有古籍记载,该文又名为《新建敷文书院记》]详细记载其在南宁创立敷文书院的历史背景、社会原因。该文曰:“皇帝……乃命新建伯、臣王守仁,曷往视师,勿以兵歼,其以德绥。乃班师撤旅,散其党翼,宣扬至仁,诞敷文德。凡敌之起,由学不明,人失其心,肆恶纵情,遂相侵暴,荐成叛逆,中土且然,而况夷狄。不教而杀,帝所不忍,敦近弗绳,而远能准!”王阳明认为明代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乃是由于教化未及,民风未开,因此需要积极宣扬至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以达到以德化人的目的。
在南宁创建敷文书院后,王阳明对书院的制度建设、资金保障、教官委任、政府管理等硬件、软件设施,也是有着深切的关注与思考。这在王阳明给广西提刑按察使司佥事、分巡左江道吴天挺的批文《经理书院事宜》(引自《河东重刻阳明先生文录》“别录·卷十·公移三·总督两广平定思田征剿八寨”)中得到了充分反映:“据佥事吴天挺呈称:‘将南宁城东西二壕花利,通收府库;支与书院师生应用,剩银修理,仍置教官私宅号房,以为定规。’看得所呈事宜,足见该道官留心学校,兴起士习之美意,俱准照议施行。但事无成规,难垂久远,而管理非人,终归废坠。该道仍须置立文簿,将区处过事宜逐件开载,给付该府县学及管理书院官各收一本存照,相继查考举行,以防日后埋没侵渔之弊。仍于各教官内推举学行端方、堪为师范者呈来定委,专管书院诸务,训励诸生。庶几法立事行,人存政举,而今日书院之设为不虚矣。仍行提督学校官知会,一体查督举行;及备行该府县学官吏、师生查照施行,俱毋违错。”
为了保证敷文书院教育的质量,王阳明委任季本为敷文书院山长,其《牌行南宁府延师设教》(引自《河东重刻阳明先生文录》“别录·卷十·公移三·总督两广平定思田征剿八寨”)曰:“看得原任监察御史、今降揭阳县主簿季本,久抱温故知新之学,素有成己成物之心,即今见在军门,相应委以师资之任……各该师生,务要专心致志、考德问业,毋得玩易怠忽,徒应虚文。”季本,字明德,号彭山,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进士。曾拜浙江隐士王文辕为师,后又拜在王阳明门下。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期间,季本任建宁府推官,守卫分水关,遏叛军入闽之路,深得王阳明信赖。
季本此次受命于王阳明,致力于敷文书院的教学及日常事务。季本撰《建敷文书院修德息兵序》[最先收录该文的《季彭山先生文集》“卷一·序”为残本,幸有《(嘉靖十七年)南宁府志》“卷九·艺文一”全文收录,但标题误为“《建敷文书院修德息兵记》”]记载:“本既承命,反复晓(告)诸生,而诸生之感于教化者,思兵戈之既息,怀德泽于无穷,乃属(嘱)其父老而以告于本,将图序其成绩。本维吾夫子盛德大业,史官所书,后世所式,岂末学所能赞一辞哉。顾以致良知之说,乃吾夫子所雅言,以教人为尧舜者也,故特举之,以明今日成功之本,使夫学者闻之,庶不疑于所从焉。”
正是王阳明、季本等人的共同努力,南宁城内的敷文书院自创办后,经过历代地方官员的修缮和利用,极大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良知心学在以南宁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不断传播开来,形成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争鸣的局面。
嘉靖十六年(1537年),南宁府知府郭楠下令修缮敷文书院,并由主簿符绣负责全程督理。此次修缮基本维持书院原有格局,但新设王阳明石刻像于后厅,还在书院内建成王文成公祠,每年春秋两季祭祀王阳明,以示尊崇心学、怀念先贤之意。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南宁府知府方瑜认为东泉书院已破败不堪,便下令将姚镆像从东泉书院移至敷文书院。《(嘉靖四十三年)南宁府志》(崇祯十三年增补本)“卷四·学校志·宣化县·敷文书院”记载:“知府方瑜以为不称,奉东泉公(姚镆)像安于敷文书院,与阳明王公并祀。”姚镆,字英之,号东泉,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科进士,曾任都察院右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巡抚,为王阳明的前任,还是浙江同乡。姚镆在忙于公务之余,还在南宁府宣化县、横州(今南宁横州市)留下《过邕纪行》《题伏波祠》等诗作,东泉书院便是南宁官民为纪念他而创办。方瑜为敷文书院同祀撰写《告文》,盛赞姚镆、王阳明弘扬文教之功绩。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