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持续进阶,创新“加速度”
创始人
2025-07-28 06:25:28
0

(来源:新华日报)

(视觉中国供图)

□ 本报记者 詹 超

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6周年。6年来,科创板IPO与再融资合计募资超1.1万亿元,江苏企业循资本之势乘势而上。科创板“江苏军团”从首批5家扩容至114家,数量居全国首位,总市值破万亿元,累计募资超1898亿元。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齐头并进。在资本与产业的共振中,“苏大强”在科创赛道的领跑身影愈发清晰。

募资“添燃料”,企业跑更快

谈到科创板,人们总会先想起那个被载入史册的“科创板第一股”。2019年7月22日,上交所大厅里的一声锣响把“688001”的股票代码刻入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里程碑,这家企业便是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制度的科创板,完全符合华兴源创的创新型企业特质。”华兴源创公司董事长陈文源认为,科创板的高效、透明机制与公司的创新基因天然匹配。科创板让资本市场用耐心定价“硬科技”,而不再只看当期利润。企业上市不仅解决了研发资金需求,更通过资本市场背书实现了升级飞跃。2005年,华兴源创在苏州起步,专注于工业检测设备及整线检测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2019年,它成为科创板第一家挂牌上市公司,8.81亿元募资被一次性砸进平板显示与半导体检测产线。目前,公司的多款检测设备稳居市占率第一,成为行业龙头。

对于原本“小而精”的华兴源创而言,科创板募资不是简单的“多了一笔钱”,更像是一次精准的轨道切换,把公司从深耕技术的“慢速线”直接切入产业加速的“主干线”。“第一股”的“光环效应”,也帮助公司推开了地方政府、供应链和客户原本半掩的门。2020年,华兴源创又以10.4亿元完成收购欧立通,切入智能穿戴设备检测领域,创造了科创板首单并购重组案。此举不仅拓展了业务边界,还通过产业链协同效应提升了整体盈利能力。

隔着一条娄江,2007年起步的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用同样的节奏跑出“科创板速度”。2021年6月登陆科创板后,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募资净额3.08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升级、应用技术开发等。几年间,它攻破了纳米微球精准制备的“卡脖子”关卡,让原本依赖进口的高端色谱填料、间隔物微球率先在中国产线落地,成为全球少数能量产这类材料的企业之一。

再往北30公里,2020年,昆山高新区的苏州泽璟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未盈利状态成功上市,打破了A股对盈利纪录的“硬杠杠”,成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首个闯关者。公司将募资净额19.08亿元精准投入核心产品的临床推进与产能建设。2021年6月,多纳非尼获批上市,国内肝癌一线靶向治疗自此有了自主研发的原创新药。

“科技企业的技术价值往往无法体现在财务报表上,科创板的诞生改变了这一现状。”纳微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江必旺说。以往A股用净利润丈量价值,科创板却允许尚未盈利或盈利微薄的科技公司挂牌,把“看不见”的技术明码标价,示范效应也随之扩散。纳微科技上市后,微球材料这条曾默默无闻的赛道迅速苏醒,短短几年便聚集了四五十家企业。

研发“砸重金”,专利攒家底

创新底气“硬不硬”,账本上的研发投入与专利清单最有分量。从2024年数据来看,江苏科创板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金额超过200亿元,专利数量合计超过2万件,这组数字就是“科技成色”最好的注脚。

2022年8月11日,南京麦澜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成为“产后康复第一股”。而在2013年,它还只是南京一间80平方米民居里的“草台班子”。3位创始人、几张旧桌、几台旧设备、150万元启动资金,就是它的全部家当。彼时,盆底康复市场被欧美品牌垄断,医院宁愿花40万元排队买进口货,也不愿瞧国产一眼。如今,麦澜德的设备已装进超1万家单位,员工超500人,年营收超过4亿元。

从民宅草创到敲锣上市,只隔了不到10年。麦澜德的逆袭密码,是一条始终占比年营收两位数的研发曲线:2022年10.97%、2023年17.09%、2024年14.67%。这条曲线托起了企业上百项专利数量,也将其推上盆底及产后康复细分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同一年的苏州,另一场“补芯”之战也在悄然打响。模拟芯片是现实与数字世界的“翻译官”,把温度、声音、光线译成机器能懂的“0/1”。2013年,该领域国内市场规模约为1400亿元,本土企业市场占有率却低于10%,几乎全靠进口。缺口即机会,苏州纳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当年诞生起,便瞄准车规传感器和信号链产业。经过10年打磨,企业在2022年登陆科创板,成为“车芯第一股”。

“国产替代不能止步于模仿,如果还是只满足于做一样的产品,国产公司永远没法真正跟海外巨头竞争。”纳芯微CEO王升杨说。真金白银的投入最能说明决心,纳芯微2022年研发占比24.17%,2023年飙升至39.79%,2024年仍保持27.55%,在江苏科创板阵营里仅次于未盈利的创新药企。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累计申请发明专利229件,手握189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全部锁定“车规+工规”场景,筑起“传感器+隔离+驱动”三道技术护城河。

把研发投入“钉”在20%以上,把专利写进产业标准,市场结果很快验证了这条路径的有效性。在2024年以模拟芯片收入计的中国模拟芯片厂商前十名中,纳芯微是唯一重点布局传感器产品、信号链芯片、电源管理芯片三大产品的公司,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梯队。2025年4月,纳芯微向港交所递交A+H双重上市申请,计划通过发行H股募集资金以推进国际化战略,“出海”正成为下一站布局。

政府“搭台子”,合力育新苗

在江苏,科创板企业的发展并非“单打独斗”,而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长期连续剧。2019年,《江苏省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明确对拟登陆科创板的高新技术企业分阶段给予最高300万元补助。此后,各设区市纷纷以科创板为支点,撬动创新资源,构建起覆盖企业孵化、上市培育到壮大发展的全周期扶持体系。

摊开江苏科创板“城市热力图”,科创板上市公司多点开花、各有千秋。苏州依托制造业全链条优势与“产学研用”高效转化机制,成为科创板企业的“孵化高地”;南京凭借高校与科研院所密集的“智力红利”,在软件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出一批研发驱动型企业;无锡则以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产业集群为基底,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常州则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等细分领域,将“隐形冠军”技术优势通过资本放大。

围绕“培育—辅导—申报—上市—做强”的全链条,各设区市都有特点鲜明的扶持举措。例如苏州把支持科创板做成了一条全周期、分层分级的产业流水线,“先选苗、再育苗、再壮苗”,夯实分层分级可持续的上市挂牌企业后备梯队,动态保持上市后备企业500家以上;南京把科创板当成城市创新生态的“主线路”,首创18家“科创金融服务驿站”,把银行、券商、基金、担保、保险全部拉进一个屋檐下,企业不出园区就能完成首贷、股权融资、上市辅导。

从数量规模来看,上市数量居前六的城市分别是苏州(57家)、南京(16家)、无锡(15家)、常州(6家)、泰州(6家)和南通(5家)。114家企业总数背后,资本与产业的共振,正在江苏激荡成势、蔚然成风。“上市军团”锋芒已现,“后备部队”也已列阵待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6月30日,江苏共有251家企业处于IPO辅导备案阶段,约占全国1540家的16%,数量稳居第一。其中,科创板辅导企业数量约占全省辅导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苏州、常州、无锡是三大主力来源地。按照去年发布的《江苏省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到2025年全省要推动约130家企业登陆科创板,实验室里的专利正加速兑换成交易所的市值。

政策暖风频吹,江苏企业顺势而上,资本通道愈发宽阔。6月18日,证监会在陆家嘴论坛推出科创板改革“组合拳”。一方面设立“科创成长层”,专门面向技术突破大、商业前景广、研发投入高但尚未盈利的科技型企业;另一方面配套推出六项制度优化举措,进一步放大包容度与适应性。

站在总市值破万亿元的新起点,科创板“江苏军团”正以创新为翼,向更高坐标冲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铂力特涨2.02%,成交额1.... 7月28日,铂力特盘中上涨2.02%,截至11:06,报64.16元/股,成交1.71亿元,换手率1...
艾森股份涨2.01%,成交额5... 7月28日,艾森股份盘中上涨2.01%,截至11:05,报44.07元/股,成交5810.97万元,...
私募大佬但斌开撕科大讯飞刘庆峰...   来源|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  近日,账号“高尚的开源小翠鸟”在社交平台发文,质疑科大讯飞董事...
海正生材涨2.02%,成交额2... 7月28日,海正生材盘中上涨2.02%,截至11:03,报12.62元/股,成交2679.23万元,...
PCB概念涨势扩大 胜宏科技总... 每经AI快讯,7月28日,PCB概念日内涨势扩大,胜宏科技涨超13%,总市值突破1500亿,续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