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李光明 □ 本报通讯员 彭继友 先后修订《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引导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制定《安徽省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机制,强化新兴领域的数据知识产权保护,深化知识产权赋权改革,构建知识产权全方位保护体系,推动安徽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聚焦新兴领域立法供给,完善科技创新立法,积极建立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的快速响应机制,增强政府立法与人大立法的协同,综合采取专班等形式,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立法,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法治之基,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立法供给聚焦新领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安徽不断聚焦新兴领域立法供给,塑造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 多年前,安徽省就出台了《安徽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条例》,从规划引领、科技创新、企业培育、要素保障等方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提供强大动能。2024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3.6%,提高0.7个百分点。 法治领航,谋划产业发展方向,是安徽省坚持不懈的做法。2024年9月,安徽省以决定形式出台《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决定》,用17条具体举措,明晰未来产业的界定,聚焦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生命科学、先进材料、未来网络7个重点领域和第三代半导体、先进装备制造、区块链、元宇宙等N个兼顾发展领域,坚持动态调整、滚动培育,实施“7+N”未来产业培育工程,突出未来产业的发展原则和培育重点,构建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良好生态。 “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先导力量。我们出台了《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立足安徽实际,从突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前瞻引领、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智造生态、深化新能源汽车场景应用等方面,为打造‘智车强省’提供法治支撑。”安徽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罗建华说,全省将“一链一策”推动十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实施“7+N”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加速推进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 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安徽是全国较早制定大数据发展条例的省份。这一条例采取统筹数据资源管理、培育数字产业集群、建立数据产权交易机制、强化安全管理等措施,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为建设数字江淮提供有力保障。2024年,全省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4859家,营业收入1.2万亿元,年均增长12%。
下好融合发展先手棋
在今年“新春第一会上”,安徽省委、省政府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强调坚持科技、下好创新先手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安徽省强化科技创新制度保障。为打造安徽创新金字招牌,早已制定了《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推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区域创新等联合发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2024年,全省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8.2%,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15家,总数达23家,80%以上的省科技攻坚项目由企业牵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比重达81.3%。 安徽省司法厅立法一处处长黄显鸿说,围绕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安徽省人大常委会2025年正在推动制定《安徽省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提出共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重要创新平台,从基础研究合作、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协同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据介绍,《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安徽省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强化了新兴领域的数据知识产权保护,深化了知识产权赋权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今年7月,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重点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安徽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蒋文斌说,发挥立法引领作用,有利于从安徽实际出发,充分依托创新资源、产业基础、区位等优势,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织密产业发展保障网
近年来,安徽不断探索“皖美立法”新实践,聚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提质增效,织密产业发展保障网。 安徽省各市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加强立法,为新兴产业发展凝聚强大合力。合肥市出台《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应用促进条例》,加强对智能网联汽车以及功能型无人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的管理,统筹规划建设车路协同基础设施,明确交通违法和事故的处理规则,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发、商业应用、创新发展提供较为全面的制度支撑,为产业发展开辟路径。目前,合肥已集聚6家整车企业,形成多种造车全满贯格局,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1000公里。今年1至5月,新能源汽车产量达46.6万辆,同比增长21.6%。 作为中部6省中唯一一个规划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的区域,芜湖市出台《芜湖市建设算力中心城市促进办法》,立足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算力应用、算力产业培育、算力安全等方面,全力保障“东数西算”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再有,滁州市制定《滁州市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条例》,构建先进的光伏产业生态体系,重点对产业规划布局、产业链招商、协同发展配套储能产业、推进绿色制造等予以明确,以法治赋能光伏产业链锻长补短。 仅2024年,合肥、芜湖对全省汽车产业链增长贡献率合计达74.8%,全省智能算力达1.6万P(P是算力单位),同比增长130%。 “与时代同频,与发展共振。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动能,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接续提升安徽省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罗建华说,安徽将坚持向“新”而行,以“质”赋能,以“法”致远,持续加强高质量立法供给,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多“安徽样板”。
上一篇:徒步转山活动带热冈仁波齐文旅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