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壮大推进美丽兵团建设的新质生产力
创始人
2025-07-28 03:47:25
0

●张付新 胡长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把握生产力发展规律,为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兵团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人才维度:构建生态人才矩阵体系。人才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强劲的科技人才后备军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基础性作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急需兼具生态素养与科技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兵团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科研攻坚力量运用生态视角规划科技创新路线。一方面,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兵团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培育体系;设立兵团人才发展专项,通过设立财政专项、科研项目,加强联系服务等方式,加大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在教育模式层面,设计以绿色科技为导向的学科架构与课程体系,强化生态文明价值观塑造;在评价机制层面,建立包含生态绩效的多维考核体系,将环境责任纳入人才评审指标,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应用与生态治理能力协同提升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加强绿色产业领军者队伍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需构建“政企协同—内外联动”的培育体系,企业层面应培育兼具生态责任与创新能力的绿色领军者,通过双重路径实现转型:外部依托碳市场交易平台与动态监测体系,建立碳排放约束与信用惩戒机制,将生态绩效纳入考核体系;内部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设立绿色技术攻关专项基金,完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同时,搭建跨界交流平台与标杆评选体系,通过技术扩散与经验共享强化产业群体生态意识,形成市场导向与制度驱动相结合的绿色转型动能。

科技维度:打造绿色科技赋能体系。一方面,聚焦生态前沿技术突破。以创新驱动为战略,以绿色发展为目标,持续攻克生态前沿技术。一是拓展新能源开发的高效路径。利用绿色核心技术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维持能源供应的长期稳定性。二是构建资源利用循环体系。以实现资源的梯级利用与循环再生为目标,在兼顾自然法则与科技规律的基础上达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三是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大兵团生态环境智慧监管指挥平台应用力度,有效发挥平台数据分析、监测、调度指挥的积极作用。该过程离不开环境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及污染控制工艺等技术,能够实现生态数据的精确采集与全面覆盖,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以有效识别环境风险,制定科学治理方案。另一方面,强化科技成果生态转化。科技创新的目的在于创造出满足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产品,新质生产力要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物尽其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一是推动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及资源再利用技术在生态治理的关键领域应用,尤其是在山、水、湖、沙等区域建立试点示范区,形成以点及面、示范引领的治理格局。二是加强低碳生产、人工智能等绿色科技推广,从根本上改变“末端治理”的传统模式,避免出现“先污染后治理”“局部应对”的现象,实现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和持续优化。三是科技成果的生态转化需要各方发力,要形成由政府牵头、企业助攻、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的庞大力量,推动绿色产业转型升级。

制度维度:建设绿色循环经济体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角度审视,传统生产关系的束缚仍然存在,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迫在眉睫,既需政府作为“有形之手”,加强顶层设计;也需市场作为“无形之手”,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与激励功能。一方面,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加强顶层设计。在财政税收层面,构建绿色财税调节机制,通过差异化税率引导企业低碳转型,对新能源技术研发与生态修复项目实行税收减免,同时设立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平衡区域发展权益。在货币政策层面,优化绿色金融工具箱,建立碳减排支持工具与绿色再贷款联动机制;创新碳金融衍生品,发展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构建企业碳账户信用评价体系,形成“减排—增信—融资”的闭环激励。在“放管服”改革层面,深化生态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新能源项目绿色通道,通过“多评合一”“并联审批”提升项目落地效率;完善企业环境信用动态评价制度,通过“政府列清单、企业作承诺、过程强监管”的模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另一方面,利用市场“无形之手”,激活绿色市场机制。在要素市场层面,推动数字、知识、技术等新型要素绿色化配置,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在产权制度层面,构建“三维产权”框架,实现数据要素全链条确权交易、知识资产职务发明赋权改革、自然资源“三权”分置改革,释放社会创新潜能。在基础设施层面,推进智能化转型,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跨区域要素流通网络,破除市场壁垒。在市场监管层面,实施精准化治理,建立质量追溯机制,严格查处虚假环保标识、违规生产销售淘汰产品等违法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文化维度:培育生态理性认知体系。职工群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其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推行低碳消费模式,构建可持续发展格局。一是公开绿色产品的市场定位。企业要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推进绿色产品信息透明化进程,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让消费者获取产品从原料采购到终端销售的全生命周期绿色信息,提升绿色产品的市场公信力,培育市场认可度高、影响力强的绿色品牌,从而引导消费结构向绿色化转型。二是扩大绿色产品供应。运用数据分析技术,精准把握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特征,拓展绿色产品种类的供给,实现市场供给与环保需求的精准对接。政府应引导企业增加环保型产品供给,建立健全覆盖产业链上下游、贯穿生产销售全过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三是完善后续服务体系。运用物联网技术对供应链实施动态监测与优化管理,为消费者提供完备的售前咨询与售后保障服务,从而提升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认可度与忠诚度。另一方面,培育绿色生活哲学,打造低碳生活方式。一是推动职工群众生态意识的普及化和终身化。生态意识的普及化是指以多元化的生态教育活动塑造绿色健康的生态氛围,将生态理念植入职工群众内心,进而养成绿色生活方式。生态意识的终身化是指将生态教育纳入终身学习的范畴,促进个体深度内化生态意识,增强绿色生态意识普及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延展传播绿色生态意识的途径。网络移动手段传播信息的便捷,广播媒体播放消息的迅速,表明利用传播媒介增强生态教育知识的覆盖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职工群众获取生态教育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三门峡市长徐相锋拟任省辖市委书... 7月27日,河南省委组织部发布一则任前公示,涉及20人。其中,现任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长徐相锋,拟任...
保险经理的自我总结范文 保险公... 我于****年**月任个人业务部经理,两年来,在省公司党委、总经理室的正确领导下,在机关各处室、市分...
不到10个月投决近260亿!上... (来源:上观新闻)不到10个月时间里,快速决策36个项目,投决总金额达259.55亿元——“平均一周...
关于初一上学期的自我总结范文 ... 日月如梭,时光飞逝,一天一天的过去了,期末考试终于都结束了,初一上半学期很快就要离我们而去,只要再过...
“上新”更上心 流量变增量 (来源:辽宁日报)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 王笑梅 “山河与共”“丰神有仪”“在辽宁遇见敦煌”,接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