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深化试点示范
智能驾驶从技术创新走向产业革新
◎记者 谭镕
近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模数引领,智行未来AI赋能自动驾驶创新发展”论坛上,上海发放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首批获得授牌企业覆盖智能出行、干线物流、末端配送等场景。
在业内人士看来,自动驾驶产业在2025年迎来历史性转折点,正从技术验证阶段全面迈向规模化商业应用阶段。上海等地不断深化试点示范,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这些将进一步释放我国自动驾驶产业的系统优势、规模优势、应用优势,行业将从技术创新转化为产业革新。
商业化运营的大门已打开
本次发放的运营牌照覆盖智能出租与智能货运两大业态,获牌企业包括百度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本次示范运营允许公开收费运营,并且是基于法规的主驾无人。这意味着打开了商业化运营的大门,为后续商业化落地提供坚实基础。”某自动驾驶企业负责人表示,市民今后在服务范围内可以直接打到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不再“看不到”“摸不着”,这对增强公众认知与提升行业信心尤为关键。
本次运营模式也是一大创新。“传统出租车企业和科技企业合作的模式兼顾了技术和运营规范之间的关系,或将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上海方案’。”小马智行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政策暖风频吹,推动自动驾驶行业快速发展。截至去年8月,全国已累计发放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号牌1.6万张,开放公共测试道路3.2万公里。在业内人士看来,本次上海运营牌照的发放,标志着上海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迈入常态化、规模化新阶段。
未来,上海自动驾驶道路开放还将继续扩大。近日发布的《上海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模速智行”行动计划》明确,到2027年,实现L4级自动驾驶载客突破600万人次、载货超过80万TEU(标准箱),开放道路超5000公里,覆盖区域达2000平方公里。L2/L3级汽车量产车占新车生产比例90%以上,L4级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量产。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将有序扩大自动驾驶的开放区域,实现浦东新区全域开放,同步推动奉贤、闵行等区域开放,并联通上海市四大测试区域的开放道路。
技术路线进入深水区
在业内人士看来,汽车智能化已步入深水区。
近年来,数据驱动的端到端方案逐渐成为主流。与传统模块化架构不同,端到端技术直接从传感器数据生成车辆控制信号,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实现全流程优化。
与此同时,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算法对“世界模型”也从不同维度提出更多要求。所谓“世界模型”,是指人工智能领域用于模拟环境动态并预测未来状态的核心技术框架,通过多模态数据训练构建系统内部表征。
“从技术路径而言,智己汽车部署了一条从单纯的数据驱动走向融合知识驱动的路线。模型包含一段式端到端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未来,这两个模型还将进一步融合,持续提升自动驾驶技术的性能与体验。”智己汽车副首席技术官、智能驾驶首席科学家郭辉说。
在郭辉看来,未来随着算力的持续提升及世界模型低时延的实现,世界模型或可以在车端应用,实现智驾通用人工智能。
自动驾驶应用迈向规模化
“现在,行业仿佛处于‘天亮前’的最后一刻。”一位自动驾驶行业“老兵”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
在业内人士看来,应用规模化正是商业化的关键一环。相较于之前的行业“寒冬”,目前,我国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项目呈现爆发式增长,应用场景覆盖广泛。从个人出行到物流配送,从自动驾驶巴士到特殊场景的矿区作业,自动驾驶技术正在渗透到交通运输的各个领域。
“L4级自动驾驶在港口、矿山等封闭场景商业模式较为清晰。”上海友道智途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友道智途”)感知部门总监尹晓川说,友道智途洋山港智能重卡项目正是本次获颁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的一员。此前,友道智途已有近400台智能驾驶车辆,在全球20余个港口、钢铁厂、矿山和智慧物流园区内实现规模化商业运营。
曙光渐至,行业发展还受哪些关键因素影响?在百度自动驾驶安全与政策首席专家吴琼看来,如果说,此前道路试验与试点阶段,更多论证技术可行性、安全性和社会接受度,那么在产业化新阶段,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产业创新力度与发展速度,因此制度供给有效性的重要程度甚至高于技术创新的重要程度。
浙江通通达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郝彬彬持有类似观点:“目前,低速L4级自动驾驶车辆规模化扩张的最大限制还是在路权和制度供给。随着路权不断开放、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低速L4级自动驾驶车辆才能实现从万台级别到一百万台、乃至五百万台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