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颁奖仪式暨首场宣讲活动举行
7月25日,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颁奖仪式暨首场宣讲活动在湖南长沙举行。大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抗战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有关通知要求,以“胜利号角的回响”为主题,以讲好抗战故事为重点。仪式为金牌讲解员和金牌志愿讲解员颁奖,公布优秀讲解员和优秀志愿讲解员获奖名单,并进行首场宣讲。本次大赛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赛程从2025年3月至7月。
两部门开展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的大中小学“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广工作
日前,国家文物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的大中小学“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广工作的通知》,鼓励各有关单位重点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充分挖掘抗战文物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精心打造一批类型多样、形式新颖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届时,国家文物局将会同教育部联合发布推介名单,组织有关媒体宣传推广,并将优质课程资源上传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组织编写主题读本读物,供大中小学校师生学习使用。
北京、天津、河北
“抗战记忆 红色之旅”京津冀博物馆联合教育实践活动启动
日前,由北京博物馆学会、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河北省博物馆学会联合主办的“抗战记忆 红色之旅”京津冀博物馆联合教育实践活动在三地同时启动。三地文物部门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结合自身资源推出特色实践活动,开启多条红色主题线路。其中,北京线路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核心,让公众在“一封信的旅程”互动中理解家国情怀。天津线路聚焦五大道隐蔽战线,解密抗战故事。河北线路联动河北博物院与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感受燕赵儿女的抗战智慧与英勇精神。
山西
山西史前玉器在亚美尼亚展出
当地时间7月23日,“黄河玉石之美——碧村与清凉寺出土的公元前两千纪玉器展”在亚美尼亚历史博物馆开展,展览由山西博物院与亚美尼亚历史博物馆联合策划,展品以山西碧村遗址和清凉寺遗址出土的公元前两千纪玉石器为主,另有少量公元前一千纪前后中国商周时期的玉器和青铜器,展现了中华文明初现时黄河流域远古先民的智慧与信仰。本次展览以玉为媒搭建跨国文化交流平台,为亚美尼亚及世界其他地区民众提供互学互鉴机会。双方期待以此为契机,加强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交流。
江苏
《徐州市淮海战役红色资源保护条例》施行
《徐州市淮海战役红色资源保护条例》经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于本月正式施行,为淮海战役遗址遗存的保护、管理、传承、利用提供了统一的制度保障。条例对淮海战役红色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将与淮海战役相关的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纳入保护范围。条例提出,推动建立区域淮海战役红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保护规划和保护标准相衔接,促进区域淮海战役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弘扬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安徽
2025安徽革命文物主题季行动开展
7月至9月,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安徽省直属机关工委、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共同开展“风展红旗——2025安徽革命文物主题季”行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季”是安徽省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工作方法、系统推进革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探索。 期间,将相继举办全国抗战罪证类文物保护利用现场会、全省抗战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推介、《大别山(安徽)红绿交融发展报告》发布等活动。
江西
第七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日前,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第七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74处,与现有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合并7处,并予以公布。其中包括打鼓岭遗址等15处古遗址;桐鼓堆东周墓等6处古墓葬;广惠桥等41处古建筑;王安石读书堂及石刻、从姑山石刻2处石窟寺和古石刻、古壁画;李世璋故居等1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汤显祖家族墓园等7处与现有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合并。
山东
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
日前,“聚落与社会: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办。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项目迄今已连续进行30年,发现超过6000个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聚落,为研究早期国家的形成、秦汉王朝统一过程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实证资料。会议回顾过去30年国内外聚落考古研究取得的成果,并探讨古代聚落与社会研究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与会中外学者围绕聚落考古理论、实践与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流域聚落与社会研究,长江流域聚落与社会研究,经济与社会研究等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西藏
布达拉宫重要研究成果在拉萨发布
7月20日,由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指导、布达拉宫管理处承办的布达拉宫2025年重要研究成果发布会在拉萨举行。多年来,围绕布达拉宫的研究与保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丰硕成果。这些成果涵盖布达拉宫的历史研究、壁画风格解读、藏品保护与研究以及景点解析等内容,包括《空间与历史:布达拉宫沿革史论》《风格与流变-布达拉宫东大殿壁画风格研究》等学术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和精品文物在布达拉宫珍宝馆“见证与守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上同步亮相。
陕西
秦兵马俑研究新突破:陶工制作者中有“未成年人”
7月22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透露,秦兵马俑研究有新发现。考古人员通过超景深显微镜捕捉到2000多年前清晰的指纹印记,而兵马俑的陶工制作者中有“未成年人”,这一发现为研究秦代手工业组织模式、劳动力构成乃至社会结构提供了实证。研究人员结合指纹学对当时陶工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比例进行了分析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些指纹多数属于成年男性,有少数“未成年人”指纹存在。而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他们存在怎样的分工差异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