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周悦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于7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举行,汇聚了800余家企业、3000余件展品,勾勒了一条后大模型时代愈发清晰的AI发展路径。
以下是经济观察报记者在WAIC 2025现场的观察与思考,本届大会呈现出六大值得关注的趋势:具身智能迈向真实世界的“可协作机器人”;以眼镜、办公助手等终端形态拓展AI触点;AI智能体从聊天工具走向任务执行与内容生成;大厂与创业公司在多模态与Agent路径上加速分化;新一代创业者围绕人机交互与思维辅助系统展开创新,在不断孕育新星。
这些变化或许意味着人工智能正从底层能力的展示阶段,走向服务、办公、内容与交互等高频应用场景,并催生出一批全新的工具、平台与解决方案。它们围绕如何重构个体能力、激活人的生产力这一核心议题展开。
趋势一:从“拟人”到“可用”,具身智能进入实用阶段
在主展馆入口,由银河通用、擎朗智能、智元机器人等公司组成的“具身智能迎宾队列”成为观众首个互动体验点。这些机器人不再是仅作展示的静态模型,而是在真实场景中具备执行能力的具身智能系统。 北京银河通用的人形机器人Galbot能够在真实货架中识别用户意图并完成精准抓取。当用户选定商品后,Galbot可在货架上密集排列的不同商品中准确取出卤蛋、饮料或膨化食品,并递送给用户。银河通用成立于2023年,累计融资超过24亿元,跻身具身智能融资第一梯队。
展区右侧,人形机器人(上海)公司演示了人形机器人在模拟分拣流水线中的应用:可识别并分类搬运不同颜色的盒子,具备初步的识别与协作能力。擎朗智能带来商用服务机器人,在现场执行端茶倒水、爆米花制作等任务,工作人员介绍,产品累计出货超过10万台,已出口至全球60多个国家。
最具观赏性的当数来自上海智元的“机器人天团”展演,四台机器人分别负责敲锣打鼓、挥舞彩带、书法展示等任务。智元展位面积达300平方米,为本届大会机器人展位之最,观众可与机器人进行冰壶击打、人机对弈、递物盖章等互动,现场始终人流涌动。
与2024年相比,具身机器人已从挂绳固定、行走不稳的展示状态,转变为可自主完成复杂动作与持续交互,正在从能动起来阶段迈向能干活、可协作的阶段。
图说:WAIC 2025技能大舞台具身智能展台(周悦|摄)趋势二:AI正在成为个人效率的“隐性搭档”
走进H1场馆,最大的三个展台分别是华为、阿里巴巴以及蚂蚁集团。谷歌、亚马逊云科技等海外巨头,阿里巴巴、华为、蚂蚁集团、百度等国内大厂,阶跃星辰、智谱清言、MiniMax等AI初创明星公司齐聚。
在H1场馆,华为、阿里巴巴、百度等头部企业集中展示AI如何服务于“个人能力增强”。
华为此次大手笔包下800平方米展区,是本届WAIC中面积最大的展位,其中超过550平方米专用于展示昇腾业务。首次线下亮相的重磅产品昇腾384超节点被评为“WAIC镇馆之宝”。
简单来说,以往芯片之间的数据传输就像城市堵车,而昇腾384则像在它们之间开辟了一条“高速通道”,让整个集群像一台统一的大型计算机高效运行。通过系统级优化,华为实现了资源调度与计算性能的显著提升,为AI模型训练带来更高的速度、更低的能耗与更强的稳定性。
图说:WAIC 2025华为展台昇腾384超节点(周悦|摄)阿里巴巴的展馆正中心则是首款自研AI眼镜——夸克AI眼镜,此前处于严格保密阶段,这是它首次以完整产品形态亮相。
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告诉经济观察报:“这副眼镜不仅是一个终端,更是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感官中枢。”据他介绍,搭载通义千问大模型和夸克AI能力,该眼镜支持高德导航、支付宝支付、淘宝比价等核心功能,预示着AI从应用软件延伸至多形态的日常设备。
以导航场景为例,夸克研发团队联合高德地图开发了适配AI眼镜的近眼显示导航系统,可实现在骑行、步行等移动场景下的精准指引。
图说:WAIC 2025阿里巴巴展台夸克眼镜(周悦|摄)百度则在“零代码开发”赛道给出了提效的答案。其平台“秒哒”主打“一句话生成应用”,旨在让非技术用户也能轻松构建复杂应用。
百度秒哒产品负责人朱广翔向经济观察报介绍,该平台核心思路是模拟传统互联网公司产品开发流程:产品经理负责提需求,程序员编写功能,测试工程师保障质量,而秒哒则以一组AI代理“虚拟员工”完成这一整套流程。
“我们内部讨论过‘一个人公司’的概念。”朱广翔说,“只要用户有想法,AI就能代替产品、开发、运营、行政等多个角色,把事情从头做到尾。” 目前,秒哒平台已支持包括教育、营销、交易等多类场景,累计生成应用超过20万个,用户覆盖学生、教师、自媒体创作者、小微企业等群体。未来,百度将持续拓展其在医疗、企业服务等垂直领域的应用深度。
图说:WAIC 2025百度展台零代码AI开发平台秒哒现场展示(周悦|摄)从算力底座到硬件终端、再到零代码工具平台,华为、阿里巴巴与百度分别在不同维度展现了AI技术向“人人可用、人人可创”的方向推进。它不再只是少数工程师的生产工具,而正成为每一个普通人能力边界的延伸装置。
可以预见的是,AI将不仅重塑企业效率,更将在未来的个人工作、学习、生活中,成为深度嵌入的第二大脑和隐形搭档。在WAIC 2025的展馆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未来的轮廓。
趋势三:AI智能体从聊天向任务执行进化,Agent能力加速落地
百度进一步拓展AI在商业内容领域的应用,百度副总裁、百度电商总经理平晓黎在现场发布了数字人平台NOVA。该平台曾支撑罗永浩数字人直播间实现5500万元GMV,预计将在10月面向全行业开放。
图说:WAIC 2025百度展台数字人平台NOVA(周悦|摄)百度电商商业业务部负责人、数字人创新业务部负责人吴晨霞告诉经济观察报,NOVA的设计目标是打造“超越真人”的数字人助手,让AI在表达、反应和执行上具备高度专业性与一致性。
据她介绍,NOVA平台的数字人技术升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现语言、表情、动作的多模态同步,增强自然互动;
二是基于文心大模型4.5Turbo的剧本模式,不仅能输出更专业的讲解,还能体现人设与语境幽默;
三是构建直播“AI大脑”,可实时响应观众反馈,动态调整内容,实现智能互动。 作为AI内容生成的一种具象化表达,NOVA不仅提升了效率,也在直播、客服、教育等场景中,拓展了AI成为个体内容分身的可能。
稀宇极智(MiniMax)展出的MiniMax Agent,具备从需求理解、任务拆解到多线程执行的能力。其支持全栈开发,可在平台上完成网页、电商应用等交付任务。
智谱AI本次主推的AutoGLM模型,展示了任务规划与屏幕理解能力。现场演示显示,该模型可在用户下达指令后自主完成抢红包、小红书信息整合、微博互动、淘宝下单、点评写作等多项操作,还能处理导航与订票任务,进一步向智能助理场景靠拢。
图说:WAIC 2025智谱展台(周悦|摄)从对话工具到任务智能体,AI Agent系统正成为AI落地能力的关键接口。
趋势四:“AI六小龙”现身4家,创业公司路径加速分化
在本届WAIC 2025上,曾被视为国内大模型创业代表力量的“AI六小龙”中,仅有四家公司参展,分别是阶跃星辰、MiniMax、智谱AI与月之暗面,而这四家也以更清晰的产品策略和更具辨识度的技术能力,呈现出当前创业公司的多元路径。
来自上海本土的阶跃星辰与MiniMax展台位置靠近入口最显眼、面积可观。 阶跃星辰推出了其首个全尺寸原生多模态推理模型Step 3,并宣布将于7月31日向全球企业与开发者开源。
该模型被定位为阶跃的基座级模型,具备多模态理解与生成能力。同期亮相的还有升级版多模模型Step 3o Vision及第二代端到端语音模型Step-Audio,进一步强化其“多模态原生”的产品定位。
在应用层,阶跃星辰联合吉利银河M9发布了行业首个搭载端到端语音大模型的超拟人车载AI智能体。该智能体具备自然语言理解、连续对话和情感化反馈能力,可实现更拟人化的人机交互体验。
图说:WAIC 2025阶跃星辰展台(周悦|摄)MiniMax带来了旗下AI原生产品MiniMax Agent、海螺AI、MiniMax Audio及星野等,同时展出多款AI智能硬件与生态应用。
WAIC开幕式上,MiniMax创始人兼CEO闫俊杰发表主题演讲称,随着大模型能力不断演进,AI正从“聊天工具”转向更具创造力与执行力的生产力工具。他强调,AI的未来不是简单替代人类某项技能,而是成为对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系统性增强。
图说:WAIC 2025 MiniMax展台(周悦|摄)月之暗面则低调展出其主力模型Kimi2,主打代码能力和Agentic任务处理,定位更偏向面向开发者的效率工具型模型。
图说:WAIC 2025月之暗面展台(周悦|摄)相比之下,一家并未纳入“小龙”名单的创业公司——面壁智能,则以一如既往的“小钢炮”姿态成为值得关注的突围样本。
自2024年初发布端侧大模型MiniCPM系列以来,面壁智能持续与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推动端侧模型在终端设备中的应用落地。在车载场景中,面壁智能与高通、英特尔、联发科等芯片厂商,以及梧桐车联、德赛西威、中科创达、安波福等车载系统企业展开合作,探索模型与智能座舱的深度集成。
目前,相关技术已在长安汽车、上汽大众、长城汽车等多款车型上实现定点应用。面壁智能相关负责人介绍,搭载端侧大模型的首款量产车长安马自达MAZDA EZ-60,计划于今年8月底上市。
图说:WAIC 2025面壁智能展台(周悦|摄)未参展的百川智能与零一万物,将重心转向垂类医疗模型与企业级业务,不再执着于基础模型,一定程度上形成与WAIC主场脱钩的选择。
此次WAIC 2025的展览格局,既体现出部分明星创业公司资源聚焦与应用路径深化,也暴露出大模型赛道“热闹之后”的战略分化。“六小龙”的版图正在松动,取而代之的是更具场景特色与技术风格的多点突围。
趋势五:从工具到伙伴,AI走向更“人性化”的前台角色
如果说过去的AI强调逻辑能力和算力性能,那么今年的WAIC展台则进一步展现出另一种趋势:更“有人味”的AI,正在成为连接个人情感与工作效率的全能接口。
商汤科技联合多家厂商发布AI情感陪伴产品,包括猫头鹰、毛绒球球、小狗、小猫等形态,搭载多模态情绪识别系统和长上下文记忆。比如,桌面机器人小优可实现毫秒级情绪反应,覆盖心理陪伴、教育、习惯管理等场景。
图说:WAIC 2025商汤科技展台的AI陪伴产品(周悦|摄)而在更强调效率工具的办公场景,金山办公将WPS灵犀助手推至前台。作为本届“WAIC镇馆之宝”之一,WPS灵犀展示了其围绕文档、表格、演示、PDF等主流办公场景的模块化AI能力,包括写作润色、公式生成、图表插入、内容摘要、Chat with PDF、多轮问答等功能,并进一步拓展至AI头像生成与创作辅助。这意味着AI已不只是“办公插件”,而开始成为内容创作与知识管理的主动协作体。
图说:WAIC2025 金山办公WPS AI马拉松式发布会现场(周悦|摄)另一边,科大讯飞则借助智能办公本X5和讯飞听见、星火大模型等产品,全面落子于语音识别、会议记录、写作生成与AI知识搜索之间,打通从说、写、听到懂的全链路。其端侧AI大模型能力特别适配隐私敏感、网络受限的办公环境,为医疗、政务、法律等专业场景提供可落地的AI支持。
图说:WAIC 2025科大讯飞展台学习机(周悦|摄)此外,AI办公厂商蜜度也带来多款产品。其最新发布的模力通2.0,在此前的服务中已支持60%以上的公文处理效率提升,在政策解读、发言稿撰写等高频政务场景中展现出真实成效。这一变化背后,是AI能力的深度定制与角色感知能力的增强。
蜜度研发副总裁、智能生成事业部总经理王昉告诉经济观察报,AI正在从辅助工具转向自主伙伴,并逐步承担起更复杂的办公任务。在她看来,未来办公AI将进入“多Agent协同”阶段。例如:一封邮件可被自动解析、任务分发、日程统筹,并调用订票、文件撰写、流程审批等多个Agent协同完成全链办公闭环。这种由工具向角色演进的路径,也反映出AI从工具向智能助手及伙伴的转变。
图说:WAIC 2025蜜度展台(周悦|摄)无论是会表达情绪的桌面萌宠,还是深度参与文本与知识工作的AI助手,这些产品的集体亮相传递出一个信号:AI不再只是后台能力,而正在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真正的伙伴与助手。
趋势六:总有一些年轻的AI新星在升起
在WAIC 2025现场,Flowith展位不大,却始终人流不断。不停有投资人前来与其创始人倪正民交流,几乎每一段对话刚结束,就又被下一位“盯上”。 这家成立于2024年的AI创业公司,正在成为AI交互领域最受关注的新锐力量之一,旗下产品不仅曾登上B站热搜第一,而且被权威的科技商业媒体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报道。
Flowith核心产品定位为“无限画布”,与传统ChatGPT式的一问一答线性对话不同,它允许用户在一个白板式画布中展开非线性思维:你可以在任意一个节点提出追问,让AI将一个回答写得更通俗,或延伸得更深入;也可以跳出当前对话,另起一个分支,展开一个新的念头,而所有分支彼此保持逻辑关联、并行展开。
倪正民告诉经济观察报,这种结构性的思维交互,为科研、写作、分析、教育等创作场景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也显著区别于现有的大厂对话产品。“你可以想象成,你和AI在画布上共同推演思路,这更贴近人类大脑的发散性思维方式”。
今年5月,Flowith发布旗下第二代Agent产品Neo,上线48小时内吸引了超过数十万在线用户,为用户交付了超过1420万个创造物。
当被问到如何打破AI工具同质化的行业困境,倪正民认为,Flowith团队最大的优势是强交互力与强创新力。他透露,Flowith已经上线多项差异化功能,另有三四个“杀手级”功能正在内测。“我们知道会被抄,但我们创新的节奏够快”。
在他看来,Flowith之所以能跑出速度,也源自其产品氛围极度开放:团队鼓励每位成员大胆提想法,不论背景如何,只看执行力与创造力。有的工程师学历不是最好,但写起代码来极其硬核。大家都是真的热爱做产品的人。
Flowith目前总部位于上海,也有部分团队在海外,正持续扩张。他认为,在大厂AI产品不断涌入的当下,创业公司的机会在于“跑得更快、更专注”,尤其是在用户体验、场景设计和人机交互方式上的深度打磨。
“我们不是在做一个更聪明的聊天机器人,而是在打造一个更好用的思维辅助器。”倪正民说。
WAIC 2025 Flowith展台(周悦|摄)结语:在WAIC 2025的现场,我们可以看到AI已经不再是概念或远景,而是以机器人、眼镜、智能体、办公助手等具体形态,深入我们工作的每一环、生活的每一面。
正如WAIC 2025开幕式上“AI之父”杰弗里·辛顿的提醒,在这场技术演进中,重要的从来不只是AI能做多少事,而是它正以怎样的方式“理解”人类——模仿人类处理语言、共享知识、产生偏好,甚至开始具备某种延续自身的动机。
AI的未来演进,不仅可以改变产品形态和组织方式,也正在逼近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我们究竟希望它成为怎样的智能?是工具、伙伴,还是另一种新兴的存在?当AI越来越像人类,甚至超过人类,我们是否也准备好,去定义一种新的共处关系——既包含合作的效率,也拥有超越界限的智慧。
(作者 周悦)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周悦
TMT编辑,关注科技、大健康交叉领域,擅长行业研究,深度报道。“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欢迎联系:zhouyue@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