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抗衰老产业联盟)
国新办7月24日上午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施子海介绍,去年以来,医疗服务项目立项指南的编制工作加快,已经出台了放射检查、心血管系统等30批立项指南,聚焦科技创新,新增了一批填补诊疗空白、代表科技前沿、满足临床急需的技术项目。目前已发布的立项指南新增了100多项与新技术相关的价格项目,例如在神经系统立项指南中把脑机接口单独立项,目前湖北、浙江等地已经率先落地。耳鼻喉类立项指南中设立了人工耳蜗、人工喉等项目,鼓励医疗机构为听力障碍、发音障碍的患者提供诊疗服务。(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白波)
天津大学科研团队实现人类基因组合成重大突破
近日,天津大学元英进科研团队通过跨学科协同创新,汇聚合成生物学、医学、发育生物学、表观遗传学等领域专家智慧,成功合成长度超过百万个碱基对的人类基因组片段,并将其转移至小鼠细胞内验证了功能。该成果标志着人类基因组合成和转移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有望为生物医药、人类遗传病治疗等领域开辟新的应用前景。
人类基因组与人的生老病死密切相关。自21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基因测序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尝试合成人类基因组,但长期未能突破核心的技术瓶颈。人类基因组中超过50%的区域由复杂的重复序列构成,给精准合成带来巨大困难。
为此,元英进科研团队经过奋力攻关,先后围绕“SynNICE”技术体系和‘酵母细胞核载体’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以此完成了一百万碱基对级别的高重复人类DNA合成,并将这段基因组完整、高效地转移到小鼠早期胚胎中。”
这项研究为理解染色体异常等相关疾病提供了新视角。未来,通过合成关键基因片段,科学家可能修复AZFa区段缺失导致的不育问题。掌握基因组碱基变化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也能为癌症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方向。北京大学教授汤富酬指出,SynNICE技术方案有望将猪供体器官在人体内的功能维持时间从两三年延长至数十年,为解决全球性器官短缺难题带来革命性希望。(来源:摘编自中国日报网 记者闫东洁 / 臧一凡 石羽碟采写新闻)
哈医大一院研发仿生细菌外膜纳米平台 实现脊髓损伤时空精准治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岩松教授团队成功突破脊髓损伤治疗药物递送靶向性差、时效性低和炎症控制乏力等瓶颈,研发出仿生细菌外膜纳米颗粒(BM-NPs),为脊髓损伤治疗带来突破性进展。其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顶级材料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发表。
据介绍 ,BM-NPs 融合低毒细菌外膜与药物脂质体,保留关键免疫识别蛋白 OmpA,能精准靶向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其创新的 “龟兔协同” 递送策略,急性期借中性粒细胞快速穿透屏障释药,亚急性期靠巨噬细胞持续给药,实现时空精准干预。同时共载两种药物,分别调节脂质代谢和巨噬细胞极化,抑制泡沫细胞形成并改善炎症微环境。
实验显示,该平台可减少损伤区域组织丢失和髓鞘脱失,优化神经轴突结构,显著提升运动功能恢复评分。(来源:摘编自极光新闻哈医大一院通讯员刘京松采写新闻)
文章来源:融合医学网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抗衰老专委会立足民族卫生健康领域,扎根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等行业产业,接受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的领导,重点就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行业开展信息交流、业务培训、科普宣传、书刊编辑、专业展览、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按照协会的部署,专委会将抓好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行业自律与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好服务。
Disclaimer: The Internet is a resource-sharing platform, we advocat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opularize science, such as involving the content of the work, pictur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us to delete. This article is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only, please do not use it for commercial purpo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