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洪流里的精益匠心:长虹冲压车间藏着制造升级的密码
2025年07月27日 18:25:02来源:四川新闻网
自动化冲压生产线上,机器人手臂灵活运作,金属板在经历冲压、攻牙、铆接等一系列工序后,短短数秒内,一台电视背板便新鲜出炉——这般高效的“智”造场景背后,是长虹控股集团旗下四川长虹技佳精工有限公司在冲压能力上展现出的强劲实力,展现了其精益制造对流程的极致打磨、精益管理对细节的精准把控,以及对基础制造力数十年如一日的深耕细作。
产线进化论
精益理念重塑基础制造
“多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长虹技佳冲压工程工艺主管、产品经理吴松站在2000T自动冲压线旁,语气里带着感慨。彼时,传统加工为低效的人海加工模式,人工拾料,单件产品重达约20kg,上下料各需两人,完成一件产品加工需要30人,且员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不到60件/小时……高强度劳动下,质量稳定性与人员安全很难保障。
转变的关键始于2013年,不同于单纯追求自动化的“炫技”,其“智改数转”始终以精益制造为纲——通过精益管理梳理生产全流程,从原材料下料到成品装配的每个环节,都被拆解、优化、重组:剔除横切、转运等冗余步骤,让一卷吨级原材料从入库到成件“一气呵成”;用自制模具自动出废料设备替代人工清理,既降低劳动强度,更将停线时间压缩至极致。这种对基础制造环节的优化,让生产资源利用率提升30%,也为后续信息化升级铺就了坚实根基。
在此基础上,信息化建设水到渠成:原材料配送、冲压、焊接等全环节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孤岛”被打破,这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精益管理“数据化”的自然延伸——每个环节的数据流,都对应着基础制造中“该如何做、做得怎么样”的精益追问。
最引人注目的西南家电行业最大 2000T全序冲压生产线,恰是精益制造的集大成者:6台液压冲床与2台机械冲床的布局,基于产品市占率与产能的精益测算;14台机器人的工序衔接,源自对“冲压-铆接-检测”全流程的无死角优化。在这里,“钢铁巨人”的高效运转,本质是基础制造力与精益流程的深度融合。
生产线的“眼睛”同样亮眼。在大型连续模冲压工序,只见“AI质检员”连续拍下多张照片,只有经过了高清摄像头的重重“考验”后,产品才能进入下一工序。在铆钉检测工位,仿形机械臂像精密的探针,在23颗φ3mm的小铆钉上一一“点触”。如果错铆高度超过2mm,声光警报就会立刻尖叫。“以前靠人眼瞅,一天下来眼花手抖,现在不良品想流出都难。”产品质检员感叹道。
更妙的是“卷”“代”“板”工艺的革新。一卷吨级的原材料从入库到变成零件,省去了横切、转运的环节,自制的冲压模具自动出废料设备替代了人工清理,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并节约停线时间,进一步提升了设备的资源利用率。
这种对基础制造环节“微创新”的持续积累,最终转化为实打实的竞争力——冲压一次加工良率≥99%,客户端上线合格率≥99.5%,这些数字正是精益理念在基础制造中落地的最佳证明。
技术突围战
小投入里的精益智慧
传统冲压车间的痛点,曾是行业共同的难题。尤其钣金大件产品主要是以工序模为主,一个产品需要大量人员同时作业才能完成,随着电视产品大尺寸化,产品也越来越重,员工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导致产品制造成本偏高,缺乏竞争力,且存在较高的人员安全风险。
“2000T全序一体化自动线本着小投入大产出、充分利旧的原则,结合产品结构分析和机型分布,确定了油压机+机器人组线方案。在工艺布局上,根据利旧油压设备构造,综合产品市占率和产能测算,最终确定横向布局方案,实现了线体稼动率的综合最优。”吴松介绍道。“这在行业内实属首次,最大化程度利旧,体现了小投资、大收益、效益最大化的理念。”这种“不浪费一分资源”的思路,让线体稼动率实现最优,也让基础制造力的提升成本可控、效益可见。
100寸背板改造2000线体的开发改造过程,便是精益制造攻坚的缩影。改造期间,吴松带领项目组同事上演了一场艰难又无比坚定的攻坚之战。100寸背板组件产品净重近60斤,尺寸较大,在开发阶段,每天要多次将沉重的背板搬运到测量室进行检测,两个月的时间里,项目组成员都瘦了一大圈。产品开发不仅需要体力,更需要智力。吴松作为产品经理兼技术负责人,需要解决背板零件的弹跳问题、扭摆问题以及大面平整度不达标等诸多难题,唯有迎难而上,他带领技术团队加班加点,精益求精……终于让产品按质按量交货,获得客户一致认可,并在客户端顺利上市。
以精益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核心,长虹技佳已经打造出“一个流”作业模式,通过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实例的落地应用,实现了安全、效率、质量、成本四维突破,设备综合效率提升30%、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2%。如今20余条自动冲压线、30余台柔性设备构成的生产矩阵,已具备年产液晶模组1000万套、空调800万套的能力。
精益管理持续升级
从“制造”向“智造”迈进
走进车间中控室,大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勾勒出精益管理的轨迹。通过持续的创新发展,长虹技佳已经形成了“无缝折弯技术”“曲面成型技术”“CAE分析技术”“辊压成型技术”等10大核心技术能力;确立了“钣金&压铸模具”“钣金冲压”“铝合金压铸以及精密加工”“表面装饰电镀”等四大核心产业,年产值近15亿元。
这种精益求精的理念,正在向长虹技佳的更多领域渗透。FMS柔性生产线能 24小时快速打样,客户上午提需求,下午就能看到样品;分布在绵阳、中山、合肥的四大基地,像四支精准的画笔,在全国版图上勾勒出高效供应链网络。
长虹技佳的冲压车间里,每一声机械运转的轰鸣,都在诉说着制造业升级的故事。这里既有钢铁的力量,更有智慧的温度。如今,长虹技佳精工的冲压能力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冲压产线自动化覆盖率已超过90%,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今年,更是获得了“四川省先进级智能制造工厂”认定。
长虹技佳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仍将聚焦基础制造力的精益升级。未来三至五年,计划投资数千万元,继续加大在自动化、信息化、智慧供应链、数字安全及AI应用等方面投入,力争在2027年建设成为卓越级智能制造工厂……而这一切的根基,始终是不断夯实的基础制造力,和融入血脉的精益基因。
(四川长虹供图)
编辑:李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