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老皮影的趣味互动、用手势解锁非遗傩戏的奥秘、和传统象脚鼓的直接“对话”……在这个充满科技与未来的大会上引起格外的关注,非遗文化的魅力正在这里通过数字载体被更多人看见。7月26日至29日,以“智能时代同球共济”为主题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沪举办。虹口区教育局组织选送的"AI+非遗"创新实践成果,作为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代表案例,在大会上精彩呈现。本次展出的作品涵盖非遗技艺手工作品、AIGC数字作品、非遗主题互动作品等多种成果类型,集中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AI打造传统文化教育新样态
虹口区作为首批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试验区,通过打造“可生长的AI教育平台”,重塑教育新生态,构建起"基础普及+特色拓展+创新实践"的三维课程体系,实现全区6万中小学生AI基础课程100%覆盖,越来越多的AI+教育的探索项目在虹口这片教育热土上生根发芽。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学生“一体两翼”成长的主阵地,在AI赋能校外教育中焕发出新的动能与活力。在虹口“文化三地”的鲜亮底色中,AI也轻轻叩响了非遗文化传承的大门,虹口教育依托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国家指南针基地”组织实施“当AI遇上非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生实践活动项目,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时代精神与历史底蕴交相辉映的传统文化教育新样态。
AI解锁传统文化教育新“密码”
此次亮相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AI+非遗”成果,是虹口青少年活动中心指南针基地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过程中又一次精彩蜕变的集中展现,更搭建起一个跨越校园与社会的交流平台——让学生们的数字创作走出课堂、走向国际舞台,在与行业专家、参会观众的互动中,收获认可与启发,进一步激发传承创新的热情。这既是对青少年非遗创新实践的肯定,也为传统文化在智能时代的传播探索了新路径。
作为项目核心载体的“AI+非遗”培训课程,以指南针基地为线下主阵地,着力打造“AI+非遗”的沉浸式教学场景。在这里,学生们既能近距离观摩非遗传承的技艺演示,触摸传统工艺的温度,感受海派文化与传统技艺的深厚底蕴;又能在专业指导下,同步学习文生图、文生视频等智能工具的运用,将剪纸纹样、刺绣针法等非遗元素转化为创新作品,实现文化感知与数字创作能力的同步提升。
为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青少年,课程创新采用“线上+线下”双轨模式:线下在指南针基地开展小班化实践教学,确保沉浸式体验与精准指导;线上直播及实时更新打破时空限制,让全区符合条件的学生均可参与学习。线下直接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达到了200余名同学,诞生了近3000幅融合非遗元素的AIGC作品,通过青少中心“虹”课堂,覆盖到全区中小学生,用AI解锁传统文化的新“密码”。
AI构建传统文化育人新模式
虹口教育工作党委书记、教育局局长孙磊表示,“当AI遇上非遗”虹口青少年创新成果展参加世界人工智能领域高规格的展会,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虹口区作为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教育试验区,人工智能教育已经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从虹口“文化三地”出发带着海派文化的底色融入世界人工智能未来发展之路。虽然学生们的AI非遗创意作品还稍显青涩稚嫩,但展现了技术与传统交织迸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和深厚的家国情怀。衷心希望社会各界继续为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搭建更广阔的展示舞台,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支持,共同构建人工智能赋能的育人新模式。
作为项目落地的核心阵地,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指南针基地将持续深耕“AI+非遗”创生课程实践,接下来继续扩大课程的普惠覆盖,线上、线下“双线融合”进一步促进AI赋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虹口区教育局也将于今年下半年继续举办第二届上海青少年AIGC创新艺术展,届时将以“AI+非遗”为核心主题,更大规模地集中展示课程实践成果,为学生进一步搭建集展示、交流、学习于一体的专业平台,让非遗数字新韵在虹口教育沃土上精彩绽放。
原标题:非遗传承,AI赋能,创新传统文化发展新路径——虹口教育“AI+非遗”成果亮相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