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当显影液流过底片,暴行画面在红光中浮现,每个暗房都成了战场,每台相机都是武器。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7月25日,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式上映。影片以时代背景下南京的一家小照相馆为叙事载体,再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普通市民在至暗时刻的觉醒与抗争。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吉祥照相馆,既是一群普通人的避难所,也成了见证和对抗日军暴行的隐秘战场。
据猫眼专业版实时数据,7月25日,该片上映首日及点映总票房已达1.57亿元。超400万人走进影院观影,单日票房和观影人次均位居全国第一。
《南京照相馆》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电影聚焦于“吉祥照相馆”这一微观空间,馆内的老百姓起初只想在大屠杀中保命,却因帮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意外冲印出证明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面对日军暴行、同胞遭遇和民族存亡,他们开始意识到,照片不能再洗下去了,否则自己就会成为助纣为虐的“汉奸”。这些底片必须要留存。
作为一部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取材背景的影片,电影制作团队尊重历史,重视细节,将南京元素贯穿影片,让观众铭记南京大屠杀这段悲怆记忆。
·影片中的计时器为何是南京童谣
导演申奥介绍,影片把南京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作为了洗照片的计时工具,是演员王骁的建议。王骁分享称,在电影开拍之前,他和刘昊然一起去学习洗照片。“当时老师提到,在没有精准计时设备的年代,老一辈会用一首曲儿代替计时器,曲子时长、唱的遍数正好是所需时间。”
受此启发,王骁提议在电影中使用一段曲调来替代计时器。“一开始选用的是一段京剧选段,直到编剧张珂老师与南京籍演员周游,同时推荐了这首南京童谣,我们都觉得太合适了!”王骁表示,因为这首童谣不仅为老南京人所熟知,而且内容极具历史意义和地域文化特色,能让人很自然地打开历史记忆。最终,这一童谣成了电影中的经典催泪场景之一。
完整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大刀,从你家门前走一遭,问你吃橘子还是吃香蕉?
·南京街头的今昔对比
影片结尾的设计同样打动了现场每一位观众——1937年劫后满目疮痍的南京废墟,断壁残垣间硝烟未散,行人步履沉重,整座城市浸透在灰暗的悲怆之中;镜头随即切换至今日南京,新街口高楼林立如钢铁丛林,璀璨灯火织就繁华锦缎,秦淮河上画舫悠悠穿梭,夫子庙人流如织。申奥导演坦言,这一震撼灵魂的今昔对比,片尾设计的灵感来于一位南京的摄影师。这背后折射的是民族从深重苦难中坚韧跋涉,终至今日富庶安宁的壮阔史诗。
恰如导演申奥在南京首映礼上的回应:“来到南京后所见到的一切,都是这座城市创造的奇迹”。 电影真正的彩蛋,是走出影院后的国泰民安。
影片片尾出现的南京城墙今昔对比 摄影师 毛寿皓·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照底片
当电影人物将记录日军暴行的恐怖屠杀证据悄然调换,塞入暗盒的并非空白,而是战前南京市民平凡生活的影像底片——也许是夫子庙热闹的市集剪影,秦淮河畔悠闲的茶客,孩子们在巷弄里追逐嬉戏,或是新街口熙攘往来的行人笑靥。这里有南京人的春夏秋冬、喜怒哀乐。这卷被秘密替换的底片,承载着影片最核心的隐喻与最深沉的反战情怀。
从“想自己活下来”到“想让罪证底片留下来”,电影里的几个小人物凸显了“唤醒的力量”,这种从“求生”到“觉醒”的内在转变,正是影片最动人的情感内核。
当这些照片“活”起来
观影团们哭了
“我在观影时落泪了三次。”一名大学生情绪非常激动:“一次是阿昌看到中国各地秀美风光画喊出‘大好河山,寸土不让’;一次是看到影片中南京人日常生活照底片时;还有一次是听到片尾曲《永远的微笑》时,这些原本的美好,都因日军暴行而不复存在。我们年轻人要铭记这段历史,吾辈当自强!”
“看后非常愤慨。”一位老人感慨:“电影非常好,可以让大家更加了解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老兵后代前来观影:“我外公是红军,父亲是一名边境陆军,我弟弟是北京军区的现役军人。”一名女生表示,作为军人家属,影片里日军的暴行让她非常悲愤。“我再次认识到,如今的岁月静好,都是因有强大的祖国、有中国军人的守护,我们要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影片中,毓秀问‘我们有未来吗?’这是她代表处于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中国人,发出的迷茫一问。”一名大学生动情地说:“如今在和平时代,拥有幸福安稳的生活,就是给她最好的回答。”
电影背后的真实历史
该电影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两名爱国青年拼命守护的一份浸染着鲜血的相册,最终出现在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上,成为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的重要证据。
1938年1月,时年15岁的照相馆学徒罗瑾在冲洗日军军官送来的胶卷时,被底片上触目惊心的暴行画面所震惊!这些罪恶的瞬间让年轻的罗瑾激愤难平。在当时,私藏这些反映日军暴行的物品是非常危险的,但罗瑾仍将这本相册秘密保存了两年多。
起初,罗瑾将册子藏在厕所土墙里,直到有一天,忽然发现砖块被人挪开了,相册也没有了。罗瑾因相册离奇失踪而离开南京,后来,这本承载着民族血泪的相册,戏剧性地出现在毗卢寺的草丛中,被罗瑾的同学吴旋发现。
吴旋捡回来以后,一看相册的内容也是大吃一惊,随即又把相册藏在毗卢寺大佛的肚子里面,又藏在他的家里面等等。几经辗转周折,一直保存到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
1946年,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征集证据,吴旋向当时的南京市临时参议会呈献这本用生命守护的相册。
吴旋、罗瑾两位老人分别于1998年和2005年去世,他们留给世人的这本无比珍贵的相册,被珍藏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并于2015年10月9日,与国内各档案机构所存其他南京大屠杀档案一起,成功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光明网、荔枝新闻、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