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网络广播电视台)
转自:邯郸网络广播电视台
在冀南平原的交通要道上,位于邱县的治超站正悄悄发生着变化。
过去这里是出了名的“严查严罚”执法点,如今在货车司机嘴里,却成了能歇歇脚、解解难题、暖到心窝子的服务站。从“执法”到“服务”的这一转变,不光解开了乡村治超“管严了怕堵、放松了怕乱”的难局,更透着基层治理从“盯着罚”到“想着帮”的实在变化。
从“冷冰冰”到“热乎乎”:
执法多了人情味
“师傅,您这车载货超了点,但看您是第一次,咱不罚。来,先看看这个事故案例,就知道超限有多危险了。”在邱县106国道治超站,执法人员王红达正拿着一份印着本地货车事故照片的宣传册,给司机李某忠讲解政策。这样的“首违不罚+现场普法”,如今是邱县治超的“常规操作”。
邱县作为农业大县,每年有大量蔬菜、水果等农产品通过乡村公路外销。以往,“一刀切”的处罚虽能遏制超限,却常让赶农时的司机犯难。“有次拉着刚摘的黄瓜赶路,因轻微超限被罚款,等处理完,一车黄瓜都蔫了。”司机老李的经历,曾是许多从业者的痛点。
针对这一问题,邱县推出“三不罚三优先”机制:首次轻微超限不罚、非主观故意超限不罚、运输鲜活农产品轻微超限不罚;对农资运输车辆优先检测、对赶农时的货车优先放行、对有特殊困难的司机优先帮扶。去年夏天,菜农赵师傅的货车因暴雨延误装货,为赶早市轻微超限,执法人员不仅未处罚,还帮他联系了县城的冷链车转运,保住了一车蔬菜。
为让司机少犯“糊涂错”,邱县还制作了“土洋结合”的宣传品:既有印着“超限=毁路+玩命”的漫画海报,也有配上邱县方言的音频讲解,通过村口大喇叭、司机微信群循环推送。“现在跑邱县的路,心里踏实多了,知道啥能干、啥不能干,执法的也不像以前那样‘瞪着眼’了。”跑了10年运输的司机周师傅说。
从“只管事”到“啥都帮”:
站点成了“司机之家”
走进邱县香城固治超站的“司机驿站”,微波炉里热着司机带的馒头,饮水机旁摆着免费纸杯,角落里的工具箱整齐码着扳手、螺丝刀,墙上贴着周边汽修店、餐馆的“优惠清单”——这是邱县为货车司机打造的“暖心角落”。
“以前到站里,除了检查就是罚款,现在能喝口热水、充个电,车胎扎了还能借工具补。”司机杨师傅边给手机充电边说。去年冬天,他的货车在治超站附近爆胎,执法人员不仅递来热水,还帮他联系了合作的汽修店,换胎费用比市价便宜了近三成。
这样的服务并非个例。邱县将治超站功能全面升级:基础服务涵盖免费休息区、应急药箱、手机充电站;增值服务包括与乡镇卫生院合作开通“司机急诊通道”、联合农机站提供农具临时存放点;特色服务则针对本地司机,比如帮联系货源、代收农产品物流信息。
更贴心的是“精准对接”。治超站工作人员燕学鹏的手机里,存着200多个司机的联系方式。“张师傅今天拉的苹果怕压,得提醒他别超载;李大哥有高血压,药快没了,帮他带两盒。”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却让司机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邱县各治超站就为司机提供应急帮扶320余次,协调解决运输难题180多件。
从“粗放管”到“精细治”:
用执法“温度”守住底线
“服务不是放任,温度不能代替尺度。”邱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安刚毅的话,道出了转型的关键。在邱县,柔性执法有明确的“红线”:多次超限、恶意超载、危及安全的行为,始终“零容忍”。
为避免“人情执法”,邱县制定了《乡村治超执法操作手册》,将超限程度分为“轻微、一般、严重”三级,对应“教育、处罚、强制卸载”三种处置方式,每条标准都细化到“超载多少公斤、超限比例多少”。手册还附着10种常见场景的处理流程图,比如“运输急救物资超限怎么办”“夜间执法如何规范用语”,让执法人员有章可循。
科技手段更让执法“不偏不倚”。治超站的智能称重系统与省级平台实时联网,数据自动生成、不可篡改,避免人为干预。“系统一报警,车辆超载多少、属于哪类情形,马上清晰可见,该教育还是该处罚,按手册来就行。”执法人员陈学英说。
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带来了显著变化:今年以来,邱县超限率同比下降42%,因超限引发的道路事故下降60%,而司机对治超工作的满意度从去年的78%升至95%。更意外的是,许多司机主动当起“宣传员”,带动周边县市的运输户规范行车。
“治超不是和司机‘对着干’,而是和他们一起守护安全、畅通的路。”安刚毅说。在邱县的治超站里,这场“温度革命”仍在继续——执法的刚性底线始终坚守,服务的柔性触角不断延伸,为乡村交通治理写下了温暖的注脚。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薛雅兰 文/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