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普中国)
转自:科普中国
当前,全国陆续进入主汛期,瓢泼大雨过后,道路积水时有发生。
一条条“小河”在街头巷尾出现,孩子们兴奋踩水,上班族卷裤腿蹚水,外卖骑手推车涉水……这些看似寻常的场景,其实也暗藏健康风险。
蹚雨水易引发皮肤疾病
1
丹毒
这是一种较为常见且危害不容小觑的皮肤疾病。丹毒大多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最常侵袭下肢和面部。
丹毒发病时,局部会出现红斑,皮肤表面发热,伴有明显疼痛,与周围正常皮肤界限清晰。如果不及时处理,红肿皮肤表面还可能出现水疱或血疱,患者往往伴有发热、寒战、头痛等全身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2
脚癣
脚癣俗称“脚气”,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道路积水中混杂着大量的真菌,当双脚长时间浸泡在雨水中时,皮肤的屏障功能会遭到破坏,真菌便会乘虚而入。
本身就患有脚癣的人,蹚水后病情会加重,因为潮湿的环境为真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绝佳条件。
原本就瘙痒难耐的脚部,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水疱、脱皮现象,甚至引发皮肤糜烂、渗液,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还可能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损,进而引发细菌感染。
3
甲沟炎
积水中的污染物、杂质等还可能刺激脚部皮肤。如果脚趾甲周围原本就有微小伤口,或者修剪指甲时不小心造成了损伤,细菌就很容易通过这些伤口进入甲沟,引发甲沟炎。甲沟炎发作时,甲沟部位会出现红肿、疼痛,严重时还可能化脓,影响行走。
增加关节炎发病风险
关节炎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虽然偶尔一次蹚雨水不一定会直接导致关节炎,但如果经常在雨天蹚水,湿冷的环境会使关节局部血液循环变差。
关节的营养供应和代谢产物排出受到影响,长期如此,关节软骨、滑膜等组织容易出现损伤和炎症,从而大大增加患关节炎的可能性。
特别是本身就有关节损伤、免疫系统问题或年龄较大的人群,蹚水后更容易诱发关节炎。例如,老年人的关节功能本身就有所衰退,关节软骨磨损较为严重,雨天蹚水后,关节受寒湿刺激,可能会引发关节疼痛、肿胀,原本就有的关节炎症状也会加重。
其他潜在危害
1
触电危险
雨天时,室外的空调、电线等电气设备容易发生漏电现象。而积水的地面和雨水都是良好的电导体。在蹚水过程中,如果不慎靠近漏电区域,电流就可能通过积水传导至人体,引发触电事故。
一旦发生触电,轻者可能会导致电击伤,出现局部皮肤灼伤、麻木等症状;重者则可能危及生命,造成心跳骤停、呼吸麻痹等严重后果。
2
意外受伤
暴雨导致的积水往往较为浑浊,难以看清水下的情况。路面上可能存在各种障碍物,如钉子、铁丝、石块等,还有可能出现井盖缺失的情况。
在蹚水时,如果不小心踩到这些障碍物,很容易导致脚部受伤,如刺伤、划伤、扭伤等。穿着凉鞋、拖鞋蹚水时,受伤的风险更高。而且,受伤后的伤口暴露在污水中,极易引发感染,增加后续治疗的难度。
所以,为了自身的健康和安全,在下雨天应尽量避免蹚水。
如果不得不蹚水,事后要及时用清水冲洗双脚,并用肥皂清洗,彻底擦干水分,尤其是趾缝间。若皮肤出现红斑、水疱、瘙痒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此外,在雨天出行时,最好穿上雨靴,做好防护措施,远离电线杆、变压器等带电设施,保障自己平安度过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