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芝能汽车
在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中,营收129 亿美元,同比增长 0.2%,非 GAAP 毛利率29.7%,同比下降 9.0 个百分点,较 4 月预期低 6.8 个百分点;GAAP 毛利率为 27.5%,同比下降 7.9 个百分点。
大规模裁员、项目调整以及制造布局的重新梳理,标志着英特尔正以极具决断力的方式,寻求效率与竞争力的重构。
在产品与技术层面,聚焦18A、18A-P和14A等先进工艺,加快面向AI市场的核心计算平台布局。虽然短期业绩承压,但这种深度调整或为英特尔重新确立其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位置奠定基础。
削减成本与制造网络重构:
理性收缩
英特尔2025年Q2的财务表现呈现两个核心特征:营收持平,净亏持续扩大,GAAP净亏损达29亿美元,同比下降81%。
关键原因之一在于本季度集中确认的19亿美元重组费用、8亿美元减值以及2亿美元一次性成本,直接拉低了整体利润水平。
但从结构上看,这些费用是英特尔主动变革的代价,背后折射的是管理层对成本控制与组织效率的重新理解。
各业务板块二季度数据:
● 客户端计算集团(CCG)
◎营收:76 亿美元,营业利润:21 亿美元
◎营业利润率:26.1%,推出新 AI PC,PC 更新需求持续。
● 数据中心和 AI 集团(DCAI)
◎营收:41 亿美元营业利润:6 亿美元
◎营业利润率:16.1%,AI 服务器主机节点和存储计算表现强劲,Xeon 6 持续增长。
● 英特尔代工业务(Intel Foundry)
◎营收:47 亿美元,营业亏损:58 亿美元
◎营业利润率:-133.6%,Intel 18A 进展顺利,亚利桑那州已启动生产晶圆,先进封装规模扩大。
● 其他业务(All Other,含 Altera、Mobileye 等)
◎营收:8.81 亿美元,营业亏损:4600 万美元
◎营业利润率:-5.2%,Altera 股权出售预计三季度完成,Mobileye 财务同比改善。
在人力资源方面,英特尔提出将在2025年底将员工总数降至7.5万人,相比2022年的13.2万人,几乎削减了近一半的人力规模。
这种大幅裁员不仅是对过去产能过剩与冗余架构的纠偏,更是为构建“扁平、高效、精干”的新型组织而做的准备。
其短期成本虽高,但有望带来长期可持续的运营支出下降,预计2025年全年非GAAP运营费用压缩至170亿美元,2026年进一步降至160亿美元。
制造端的调整同样具有前瞻性与现实性。
英特尔宣布取消波兰与德国的建厂计划,将哥斯达黎加的封测业务并入越南和马来西亚,并延缓俄亥俄州新厂建设进度。
这些决策背后反映的是公司对资本效率的重新评估:在当前代工订单尚未饱和、全球需求周期未完全复苏的背景下,英特尔不再贸然扩张,而是优先保证已投建产能的利用率。
这一策略能有效降低折旧、运营等固定成本压力,也避免重蹈产能过剩、资产闲置的覆辙。
公司在Q2计提的减值主要针对“无法重复利用的多余工具”,进一步显示出其对投资回报率(ROI)与资产利用效率的严格要求。
配合Mobileye 9.22亿美元股权出售带来的现金流补充,英特尔正通过“瘦身+变现”双轮驱动,为后续研发与代工业务投入释放出更多资源。
聚焦18A与AI平台:技术堆栈
英特尔Q2在传统业务端仍显疲软,其中客户端计算业务同比下降3%,但其技术战略正在发生深层次转向。
英特尔明确加码三项关键方向:
◎一是以18A和18A-P为核心的先进制程平台;
◎二是正在开发的14A节点;
◎三是重启同步多线程SMT技术,并面向AI场景强化系统级集成能力。
18A工艺目前已经在亚利桑那州Fab 52完成首批晶圆生产,这标志着英特尔IDM 2.0战略中“重回制程领先”目标的实质性进展。该节点首次引入了背面供电(BSPDN)和高密度的RibbonFET架构,理论上将带来更高的电流驱动能力与面积效率。为AI加速器与高性能CPU提供了底层支撑。
同时,18A-P被定位为高端逻辑产品的性能强化版本,有望进一步拉高晶体管密度并缩短时钟路径,对应未来几代至强、Gaudi加速器和图形芯片的性能需求。
14A的持续开发,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对18A路线的补充与延续,但实际上14A将更多服务于内部IP与封装协同,配合EMIB、Foveros等先进封装方案形成“逻辑+封装”的平台集成优势。英特尔借助此策略在数据中心与AI训练场景中构建“系统级差异化”。
英特尔宣布重新引入同步多线程(SMT)技术,在至强6系列处理器中提供可定制核心频率和线程数。这一技术曾在英特尔第12代酷睿中短暂淡出,如今再次被纳入数据中心路线图,意在提升多核调度下的吞吐性能,尤其是在AI推理和大模型服务部署中,提高单位功耗下的执行效率。
在软硬协同层面,英特尔明确提出未来AI平台将通过“系统+硅片+软件堆栈”形成闭环,旨在打造Gaudi、至强、Panther Lake等产品的整合能力,优化OpenVINO、OneAPI等框架的算力调度能力。
其最新推出的至强6776P已被用于NVIDIA DGX B300系统,代表其AI服务器生态初具雏形。
这些进展构成了英特尔未来AI战略的三大支柱:先进工艺节点、面向AI的封装集成、软件堆栈整合。
从传统的CPU架构提供商,英特尔正试图转型为全栈AI解决方案提供者,以应对AMD、英伟达、Arm阵营的压力。
英特尔2025年第二季度的表现,在财务层面依旧处于转型阵痛期,但在组织、制造、技术三大维度上已显示出清晰的战略重心:砍掉冗余、收紧资源、压强突破。
未来两个季度将是观察英特尔成效的关键窗口:一方面看其在18A产能爬坡和客户导入中的节奏;另一方面是AI产品线的商业兑现能力,能否真正形成收入杠杆效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