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一名社区矫正对象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勇气与正义。他在面对突发的危险情况时,毫不畏惧地挺身而出,凭借着自己的果敢行动,成功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他的这一英勇行为,不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也让司法机关看到了他内心的转变与积极向上的态度。鉴于他的见义勇为表现,司法部门对其给予了减刑的奖励,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激励更多人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能够勇敢地伸出援手。
福州一名社区矫正对象见义勇为获减刑
从“迷途者”到“救人英雄”
7月22日,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社区矫正对象阿勇(化名)因在社区矫正期间的重大立功表现,被减去有期徒刑九个月,缓刑考验期缩减为二年三个月。从“迷途者”到挺身而出的“救人英雄”,阿勇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历程?
2024年8月12日12时30分,闽江公园北园江面,一名老人在湍急的江水中挣扎,随时可能被水流淹没。
情况危急之时,路过的阿勇奋力将救生圈抛向老人,随后毫不犹豫跳入江中,在暗流中艰难靠近,最终将老人拖回岸上。确认老人无恙后,浑身湿透的阿勇悄悄离开现场。
被救的黄阿伯年过七旬,当天他在江边游泳时右腿突然抽筋,意外溺水。
几经联系寻访,黄阿伯终于找到阿勇。他将一面锦旗递到阿勇手中,激动地说:“那天要是没有你,后果不堪设想。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好好感谢你。”
“江水又急又浑,但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救人。谁遇到这种事,都不会袖手旁观。”阿勇说。
这面印着“奋不顾身见义勇为,深水救助古稀老人”字样的锦旗,成为阿勇人生转折的重要见证。
时间回溯至2023年5月,阿勇因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宣判后,我陷入自责和悔恨,时常在梦中惊醒。”阿勇说,他一度意志消沉,找不到未来的方向。
入矫后,鼓楼区社区矫正管理局和受委托的司法所为阿勇制定了个性化的矫正方案,以接纳、鼓励的态度积极引导,通过法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精准教育帮扶举措,从“有什么想法可以随时找我们”的亲切话语,到集中教育、公益活动时给予的肯定眼神,再到结合他成长经历和犯罪成因开展的个别教育,一点点融化他内心的坚冰,帮助他走出阴霾。阿勇从最初的迷茫与低落,逐渐变得端正而坚定,服从监管、配合矫正,认真参加教育学习、公益活动,以实际表现诠释告别过去的决心。
2024年10月,经严格的相关认定程序,阿勇被授予“台江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鼓楼区社区矫正管理局认定,阿勇的见义勇为行为符合刑法和社区矫正法中关于重大立功的减刑规定。经社区矫正奖惩小组研究、决定并公示,福州市社区矫正管理局对阿勇提出减刑建议,福州市人民检察院出具了检察建议。2025年7月22日,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鼓楼区某司法所依法对阿勇进行减刑裁定宣判。
阿勇的事迹和获得减刑的好消息,在社区矫正对象中广为传扬,激励着每一个渴望新生的心灵。“即便是在被刑事处罚的罪犯身上,我们也能找到人性的光辉。法律惩戒与人性救赎从不对立,该案例有助于改善公众对社区矫正群体的标签化认知,一次义举获得减刑的标杆意义远超事件本身。”福州市社区矫正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
据统计,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福州市累计“有见义勇为、抢险救灾等突出表现,或者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等突出事迹”的社区矫正对象达32人。(记者 赖志昌 通讯员 陈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