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暑假里,学校里静悄悄的。
其实,“花火学院”没闲着,这里有一片属于机器人创客的“魔法森林”,从长三角青少年人工智能奥林匹克挑战赛到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少年创客”们不止参与,更要贡献。
当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教育,一所高级中学,能做些什么?来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听听“魔法校长”“数智学谷”和“科创部落”的故事吧。
“魔法校长”
打造AI时代的“火花学院”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赋能教育?没有答案,那就去寻找答案。于是,卢湾高级中学就有了自己的火花学院。校长何莉,就好比一位“魔法校长”,要和她的团队探索完全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科创教育。
火花学院,如何独树一帜?聚焦人工智能与学科课程的融合创新,将AI融入课程,重构学科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法,进而实现全过程教学变革。迄今,已设计了覆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体育等多学科的AI融合特色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AI科创素养。这样的教学变革,看似魔幻前卫,其实清醒务实。
独特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从内到外的精神气质。不久前,卢湾高级中学重新装修。教学楼外墙,选什么颜色?颜色,是审美表达,更是教育理想的宣言。学校大门临近宽阔的瑞金南路,附近居民区高楼林立,简洁大气的白色是街区建筑主色调,远观仿佛白色群山。那么,教学楼外墙是否也选白色?否。选砖红色,“白色群山”中一抹砖红,十分醒目十分出挑,更蕴涵生动活泼、术业专攻的教育志趣。
今年6 月,卢湾高级中学荣获“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称号,这是继获评“全国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后,学校在科教领域获得的又一国家级荣誉。“在火花学院培养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就是我们所思所想。”何莉校长没有“魔法棒”,有的是AI时代的教育理想。
“数智学谷”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在火花学院,39 名老师持续探索AI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激发教育兴趣、点燃教育理想。2018年至今,团队投身AI课程开发、智能化学习生态建设、创新项目孵化与智能评价体系研发,逐步构建起“数智学谷”教育生态,锻造出一支“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AI教育实干队伍。
朱明建老师领衔的团队开发《基于SLAM-AR的化工生产类课程》,让学生戴上VR设备,在虚拟化工厂零距离体验工业化学工艺,获得“沉浸式”“交互式”学习体验。
张翼老师应用全息影像技术,破解生物教学蛋白质结构空间感知难题,将复杂分子结构三维可视化,直观演绎生化知识。
梁阅老师以5G+全息投影技术,打造沪•遵两地联动党史课堂,通过全息投影再现中共一大会址、遵义会议现场,实现红色资源可视化、红色文化沉浸式,重塑党史思政课讲授方式。
地理学科高宸、黄译萱老师利用AR增强现实、VR技术,将天体运动、地貌景观等抽象地理知识立体化呈现,提升学科认知深度与趣味体验……
此外,孙庆华老师潜心编写AI校本读本,历经12 轮研讨、4 次推翻重写,将复杂AI原理转化为“看得懂、用得上”的实用读物,打通学生AI认知启蒙通道。学校图书馆馆长叶翼依托“AI知识角”,指导学生整理前沿文献、开展项目攻关,带领团队屡摘国际赛事金银奖。
“科创部落”
有项目孵化有科创成果
这个暑假,在长三角青少年人工智能奥林匹克挑战赛上,卢湾高级中学多个“科创部落”战果累累。
在火花学院“数智学谷”,有一个机器人创客“AI未来”学习社区。学习社区根据项目分成多个学习部落,学生们大胆探索,逐步形成个性化技术特点。从最初在网上学习开源知识,到深度挖掘校友圈的各种技术支持,将学校实验室延伸到产业前沿。在这里,学生以“创业者”的姿态规划学习目标,像科学家一样发现、解决问题。
几年来,火花学院积极孵化AI跨学科创新项目,组织师生围绕智能硬件、数字交互、虚拟仿真、AI社会议题等,开展真实问题解决型项目开发,创造性实践AI时代的学以致用、格物致知。
其中,张晓骏老师长期指导学生参加AI赛事,学生郑思诚获“明日科技之星”,李秋豪团队研发足球机器人勇夺全国亚军。卢高毕业生郭奕添基于LLM与RAG技术,开发智能留香机,创业一年申请多项专利,完成数百万元融资,估值达四千万元,成为AI应用商业化典范。
“在部落里,导师不再是标准答案的提供者,而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催化剂。”张晓骏老师说,科创部落的意义远不止于竞赛获奖,而是让学生们学会用创新的思维看待世界,用自主的力量驾驭人生。
题图及图片来源:资料照片
原标题:《奋勇争先实干家|“魔法校长”“数智学谷”和“科创部落”》
栏目编辑:顾莹颖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