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块,血管中的“定时炸弹”,一旦引爆,会导致危及生命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身体里为什么会长斑块?
斑块一般长在血管内壁,由脂质、钙盐等物质组成,呈黄白色,就像黏附在水管中的“水垢”,可导致血管狭窄、血流受阻,造成相应器官缺血,甚至导致猝死。
斑块早期通常没有任何症状,只有血管堵塞特别严重时,才会出现症状。
哪种斑块更危险?
软斑块:脂质成分占比较高,不稳定,容易破裂,一旦斑块发生破裂,血小板会黏附到破裂的斑块部位,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发心梗脑梗等危险情况,稳住它的核心是防破裂。
硬斑块:纤维组织较多,质地相对较硬,虽然不易破,但会堵塞血管,导致器官发生缺血性风险。
混合斑块:稳定性介于硬斑块与软斑块之间,也存在破裂的风险。
哪些检查可以帮助发现血管斑块?
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是为大脑供血的关键部位,其结构导致斑块较容易在此处形成。此外,颈动脉位置表浅,易于超声波探测,常作为筛查的首选方式。
如何看懂颈动脉超声报告?
无回声、低回声的斑块与强回声、混合回声的相比起来,前者更危险一些。无回声、低回声往往提示可能为软斑块,破裂的风险较大。
狭窄大于50%,意味着斑块厚度已有3到4毫米,颈动脉直径大约6到8毫米,容易发生血管堵塞。
表面毛糙,意味斑块可能已经有破裂,容易发生血栓,反之光滑、规则的斑块相对更安全。
血管内膜增厚,是斑块出现的前奏,一定要重视。
哪些因素导致血管长斑块?
“三高”会让血管里的斑块长得更快、更容易破裂,所以一定要好好控制。尤其是夏天,天热容易吃不好睡不香,血压、血糖、血脂容易波动。“三高”人群要勤监测,按时复查,把三高指标稳住,才有利于斑块的稳定。
哪些方法能够逆转斑块?
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目标值。健康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控制在3.4mmol/L以内,三高人群需要降到1.8mmol/L以下为宜;曾发生心梗、心脏植入支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的人群,建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4mmol/L以下。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之后,就能够让斑块不再生长,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甘油三酯、脂蛋白非常高,也与斑块进展相关。
严格控制血压
高血压如果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比如脑梗、冠心病,血压建议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老年患者血压控制范围可适当放宽。高血压患者日常要经常监测血压,最好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
严格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一般应控制在7.0%以下,对于一些新发糖尿病的年轻患者要控制得更严格一点,可控制在6.5%左右。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稳住斑块的基石。如果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经常熬夜、抽烟,血管炎症和内皮损伤就会加速斑块生长,这时仅靠药物也挡不住斑块长大,只有和健康生活方式联手,才能按住斑块生长的“暂停键”。
戒烟限酒,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
控制高油、高盐、高糖食物摄取。
保持正常的体重。
根据身体情况,每天进行30到40分钟中等量的运动。
睡眠充足,不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