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交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场上目前销售的汽车所搭载的智驾系统还没有实现“自动驾驶”的目标,驾驶人是最终责任主体。如果驾驶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脱手脱眼”,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及刑事追责等三重法律风险。
尽管智能驾驶取得显著进步,但距离真正的无人驾驶仍有漫长的路要走。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交通环境,如极端天气、道路施工、突发事件等,现有技术还存在局限性。驾驶人“脱手脱眼”,一旦系统出现故障或无法应对的情况,车辆便可能失控,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这一危险行为背后,是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误解与过度信任。纠正这一现象,需要强化智能驾驶监管,敲响法治警钟。
强化智能驾驶监管,要通过法律的细化与完善,界定智能驾驶各参与方的权利与义务。比如,法律应清晰规定驾驶者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不能完全脱离对车辆的监管。同时,汽车制造商也需对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负责,在产品宣传中不得夸大功能误导消费者。再者,媒体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宣传,提升公众对智能驾驶的正确认识。只有各方协同合作,让法治的缰绳约束技术的狂奔,才能让智能驾驶在安全的轨道上前行。
上一篇:七月的诗笺
下一篇:“和平颂”美术展讴歌和平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