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政阳:思政教师原来还是博主“宫殿君”
创始人
2025-07-27 07:01:34
0

转自:中国青年报

  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胡政阳带学生参观故宫。受访者供图

  一年前,当“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消息传回国内时,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胡政阳正好在故宫里。

  这并非偶然。从读大学开始,他造访了故宫上百次,这个爱好到今天依然没变,秋天每周两次看故宫的银杏,冬日赏雪,春日赏花。由“点”及“线”,他喜欢在傍晚从永定门一路骑行到钟鼓楼,身处在这条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上,他常常有一种“古今穿越”之感。

  在任何场合,他都是北京中轴线文化的拥趸。时常有学生通过声音,发现自己的思政课教师是拥有超500万粉丝的历史文化博主“只露声音的宫殿君”。他在《百家讲坛》电视节目上讲紫禁城的秘辛,在故宫,残障人士、打工子弟、环卫工人可以听到他的公益讲解;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些课上,不少知识点都能触发北京中轴线案例的“彩蛋”;他把全部学术热情投入对“北京中轴线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研究中,形成学术专著、论文。

  胡政阳做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在他看来,思政课的亲和力不是教师表现得温和,和学生打成一片,而在于结合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北京中轴线上的任何一个点,我认为都能够和思政课相联系”。

  中央戏剧学院东城校区所在的南锣鼓巷,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学生对了解北京中轴线有很强意愿。胡政阳还发现,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更应该注重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比较容易接受具象化、感性的东西,而且要跟他们的专业结合”。他和表演系、戏剧文学系的学生从《甄嬛传》讲起,讲到故宫养心殿匾额上的“又日新”。胡政阳从这句强调“精神上的弃旧图新”的古语来引入关于创新的理论。

  2017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强旧城整体保护,推进文保区腾退疏解和有机更新”。胡政阳回忆,综合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中轴线周边保护等原因,学校附近一家师生经常采买表演道具的商场搬迁,不少学生觉得造成了不便。胡政阳在课上解释腾退与历史文化风貌恢复的必要性:“小商品市场在那,(南锣鼓巷自身)又聚集了很多游客,势必会影响整个中轴线的交通状况、居民的居住环境。”

  现在,每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胡政阳讲“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专题,都有意识地提到北京中轴线上的新变化、新故事。“近几年对中轴线以及周边人居环境的各项改善措施,正是国家对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视,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举措,而对中轴线的申遗更是对历史的传承和尊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胡政阳认为,高校教师要拓宽自己的学科和专业视野,积极对中轴线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中内蕴的“思政元素”。他在多年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戏剧艺术+故宫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思政”的多维立体化教学体系,并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他开设的全校通识类课程《故宫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对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的高校开设的《“戏”说故宫》大型慕课,学生都可以自愿报名跟随他走走中轴线、逛逛故宫。在《“戏”说故宫》课程中,“戏”不仅是了解故宫知识的线索,也是故宫“思政元素”的载体。他将故宫古建的“斗拱”抗震能力作为讲解“文化自信”的重要案例,播放英国拍摄的纪录片《紫禁城的秘密》,古建筑模型在10.1级地震中上演“墙倒屋不塌”,他说,学生通过案例由衷地为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感到自豪。

  为了讲好斗拱的案例,胡政阳查阅了大量资料,这也是他建议思政课教师利用北京中轴线资源的方式:“从中轴线的历史、文化、故事等方面入手,从科普方向而不是从研究方向去融入课程中,会比较轻松和容易。”比如,思政课教师都有“四史”的功底,讲解中轴线上的红色资源自然得心应手。他提到,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历史之轴”“时间之轴”,更是一条“红色之轴”,拥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有一章要讲新民主主义革命,胡政阳会提到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红色地标”,他建议学生们绕着人民英雄纪念碑,仔细看碑文和八幅浮雕,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行走、骑行在中轴线上,胡政阳经常喜悦于发现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的新案例。他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并非“越研究越深入”,得到少数学者才掌握的艰深成果,而是看重公众的“得到感”,把研究转化成公众听得懂的语言,思政课正是他认为有价值的“普及性教育”。他在课堂上指出影视剧里关于故宫的错漏之处,希望带着学生跳出影视、短视频,看到建筑里蕴含的文化和精神。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作为历史文化爱好者的“宫殿君”,胡政阳认为北京中轴线得到更多人的认识和喜爱,而围绕其的保护措施也会越来越完善;作为思政课教师的胡政阳,则得到了更多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更丰富的专家解读、数字中轴的建设成果,他的课堂上,被誉为“北京脊梁”的中轴线正在变得更加可见、可感、可触摸。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 记者 王聪聪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陆基金&华夏基金(财富... 当货币基金收益率向1%靠近,定期存款利率步入“1时代”,稳健增值的理财需求将向何处安放?如何缓解“收...
北京等地成为强降水核心区,为何... 新京报讯(记者王景曦)自7月23日以来,北方多地持续遭受强降水影响,内蒙古、河北北部、北京及太行山前...
直击现场 延庆区珍珠泉乡水泉子... 转自:北京青年报客户端北京市延庆区水务局、延庆区气象局7月27日12时00分联合继续发布山洪灾害红色...
240亿身家“造纸女王”,要“... 周期之下,不少行业从萧条重新走上了繁荣在这些行业当中,除了大众最为关心的生猪养殖、创新药、光伏等热门...
乔锋智能(301603.SZ)... 格隆汇7月27日丨乔锋智能(301603.SZ)发布公告,持有公司股份258.30万股(占本公司总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