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近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挖掘红色校史文化资源并创造性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载体、手段和方式将校史中的“人、物、事、魂”有机嵌入思政课和各类课程,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探索校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新模式,取得了“大思政课”育人新成效。
挖掘红色校史文化资源
构建立体、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库
搜集和挖掘红色校史文化资源。学院组织教师、研究生、校史馆工作人员相互配合、分组行动、各司其职,对红色校史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形成资料目录;开展口述史整理收集工作,利用走访、采访的方式,收集红色历史资料、红色校史故事。在此基础上,按照学校红色校史文化资源不同时间、内容、类型和价值功用等建立专题资源库,并创建相对应的目录索引。
整理和活化红色校史文化资源。学院对校史文化资源进行“二次加工”,对校史文化资源运用成果加以精选,开发鲜活生动的思政课、专业课和党团课教学资源。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对校史文化资源库的部分内容进行制作加工;将校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形成微短剧、调研报告等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建设与校史相关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拓展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场域。
构建协同推进机制
创建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同向同行教学体系
强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学院制定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党团课程同向同行的方案,综合运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考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借助互联网平台,全面推进红色文化教育落小、落细、落实,润物细无声地嵌入学生日常生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突出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要求。学院坚持以3个原则推动红色校史教学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坚持典型性原则,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物、事、魂”,编入教学资源体系;坚持契合性原则,精准把握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结合点;坚持感染性原则,通过对史料的收集整理,突出其中蕴含的丰富育人价值。学院将红色校史教学资源选择性融入专业课教学,要求专业课教师将教材与红色文化相联系,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课的教育功能。同时,学院将红色校史教学资源与党团课教学融合,把红色校史资源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与价值观养成、责任担当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担当意识。
拓展内外联动格局
创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机制
开展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学院构建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多主体合作育人机制,组织学生常态化参与社会实践,打造“目标共同、机制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培育主题鲜明、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红色文化主题调研、考察、学习等精品项目。学院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烈士陵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延安枣园革命旧址等地设立红色文化育人基地,组织带领学生开展交互式、梯度递进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推进服务式社会实践活动。学院组织学生开展以“传承红色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偏远山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续写红色故事;组织学生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驻地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宣讲活动。
未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提高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主线,持续挖掘红色校史文化资源,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刘建伟 禹海霞 付一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