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文明进程中 重构诗歌的可能
创始人
2025-07-27 01:51:31
0

马海轶

各位诗人、各位朋友,大家好!

站在青海湖畔,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诗意,其次是生态的召唤。

诗人作为生态与文明的斡旋者,能否在语言的裂缝中筑造安全的巢?多年前,一只环颈雉雄鸟在植物园民居区,误撞了诗人郭建强家的窗户。诗人及时采取了措施,联系环保部门,进行了救助。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普通的“鸟撞”事故被诗人充满强烈感情的语言和“拟人化修辞”(如“冒失鬼”“哀鸣的盘旋”),上升为一个生态故事。这个故事通过媒体广为人知,并引起了适当的讨论,将个体的伤痛转化为公共议题。美国诗人徐贞敏对此也有过比喻:“诗歌应如长江与恒河,在语言中汇流不同文明的情感。”诗人通过赋予自然以人性,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汪剑钊的比喻是:与小草对话,才能听见土地的脉搏。

截至今年四月,三江源地区5053个人工鸟巢引鸟筑巢率超50%,大鵟、金雕等种群显著恢复。这一转变恰似诗歌翻译的隐喻:电网为鸟类划定“安全区”,如同诗人在跨文化转换中寻找意象的“等效区间”,这种“妥协的艺术”,正是诗歌重生的可能。

“现代性与荒野的对峙”,是一种可被全球阅读的生态寓言。生态诗歌若止步于“花草学”“荒野学”的浅吟,便丧失了深度。真正的生态书写需要平衡理智与情感,既要批判工业文明对雪山的切割,也要承认牧民对光明的渴望;既要写杜鹃花的学名又存“生曰草”的古意(阿来《去有风的旷野》),也要直面“保护环境实为保护人类自身”的终极命题。唯有如此,“生命鸟巢”项目才成为技术语言与生态语言的互译成果,诗歌中的山脉才能在精神地平线上巍峨隆起,词语的河水才能承载时间奔腾向前,我们在诗歌创作中才能构建双重文化认证系统。

铁塔上的“生命鸟巢”,恰似藏语“雪山”与汉语“电网”间的诗意缓冲带。当我们在青海湖畔谈论“生命鸟巢”时,其实是在实践一种生态诗歌的翻译术——将鸟儿们的故事转译为人类可解的忏悔,将铁塔的阴影重构为文明反省的意象。这正是个体诗人在跨文化交流中最珍贵的可能:让每一种语言都成为接纳他者的巢穴。以“妥协法则”调和文明与荒野——正如人类学会与鹰共享铁塔,诗人也在双语互译中找到了共生的语法。

谢谢大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四优秀党员思想汇报范文 大四... 篇一:  敬爱的党组织:  20xx,一个平凡的数字,也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偶然的一次机会,在电视新...
十八届六中全会全面从严治党思想... 十八届六中全会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汇报一  敬爱的党组织:  习xx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
可退房退款!最新司法解释为烂尾... ‌财经早察主播 洪晓文‌最高法最新司法解释:支持烂尾楼业主退房退款!‌避免购房者陷入“钱房两空”。最...
大晚上的,青岛海边,47岁男子... “多亏了这个大矿泉水瓶子我是在赶海的路上捡的它当时还说呢带着瓶子可以装海货万一有浪还能当救生设备用没...
国内单套规模最大乙醇脱水制乙烯... 转自:财联社【国内单套规模最大乙醇脱水制乙烯装置投产】财联社7月27日电,陕建控股北油工程公司承担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