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姚瑞鹏
7月26日清晨,锦江之畔薄雾微散,宋冬梅身着简洁利落的白色运动套装,胸前绣着精巧的成都世运会徽章,稳稳握住手中的火炬。当金色火焰在她面前燃起,这位平日与精密仪器和复杂数据打交道的科技工作者,今天作为第94位火炬传递者,眼神里跳动着一簇同样炽热的光芒——这不仅是一束体育圣火,更是她数十年如一日,在科技创新征途上奋力传递的“火种”。
宋冬梅正在传递火炬
从实验室到传递台的初心共振
“接到确认电话时,我正在调试设备参数。”回忆当选火炬手的瞬间,宋冬梅笑意温煦,“电话那头说‘恭喜您成为世运会火炬手’,我下意识重复了一句‘火炬手?’确认后,心里像被点亮了一盏灯。”这份意外之喜,于她而言远不止个人荣誉:“它像一座桥,让默默耕耘的科研工作者从实验室幕后走到城市庆典的台前,让科技创新的力量被看见、被传递。”
作为四川机械研究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宋冬梅敏锐地将手中火炬与科研生涯的精神内核相连。“圣火象征光明、希望与生生不息。这和我们科技工作者追寻的‘火种’何其相似!”她目光坚定,“每一次技术攻关,都是在未知领域点燃探索的火把;每一次成果转化,都是让这簇火苗真正温暖人间。”她穿着纯白运动服迎接火炬传递,“白色是实验室最熟悉的颜色,简单纯粹,代表着科研人的专注本色。我想让这抹‘科技白’与世运圣火交相辉映。”
创新突围点燃自主星火
科研之路从来并非坦途,宋冬梅的“火炬”曾无数次在技术攻坚的暗夜中倔强燃烧。2015年,当目睹市政污水处理核心设备——潜污泵几乎被国外品牌垄断,国产产品因效率低、故障多而备受冷落时,研发更精良国产潜污泵的决心在她心中破土而出。
“潜污泵是系统的‘传输者’,但水力设计、双机械密封、复杂曲面制造……处处是关卡。”她与团队迎难而上:为攻克纤维缠绕难题,叶轮结构历经上百次优化;为提升能效,数字化仿真昼夜不停模拟流体形态;为延长寿命,材料工艺配方被反复推翻重来。
2016年寒冬,样机在达州泵厂迎来严酷测试。“整条毛巾、抹布、塑料袋……我们模拟最恶劣工况,一次次扔进泵体。”宋冬梅清晰记得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当所有杂物被样机彻底吞噬粉碎,车间里爆发出欢呼——我们成了!”这款性能比肩国际顶尖水平、价格仅为进口三分之一的国产潜污泵,如今已守护着十余座污水处理厂,一位老师傅朴素的反馈让她倍感自豪:“这泵,三年没拆修过!”
宋冬梅在潜污泵测试现场(受访者提供)
让科技之光温暖烟火人间
火炬的光芒,最终是为了照亮前行的路与人。对宋冬梅而言,科技创新的终极价值,深植于能否化为润泽民生的“活水”。
在攀枝花金沙江大峡谷,一座扬程高达1200米的太阳能提水泵站,终结了迤沙拉村“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的世代困局。作为项目核心成员,宋冬梅对“水”的执念源于童年:“我的家乡乐山也缺水,放学后背着水桶跟父母下山挑水是常事,坡陡水晃,洒掉的不只是水,更是力气与期盼。”当村民拧开水龙头,由衷赞叹“水真甜”时,她眼含热泪:“这声‘甜’,是科技最动听的勋章。”科技惠民的故事还在延续:田间地头,莴笋收获机与花椒采摘机器人引农民围观惊叹;医疗领域,电子FLASH放疗机器人让肿瘤患者家属重燃希望。每一个沾着泥土或带着体温的认可,都让宋冬梅更确信:“科研的圣火,必须落在人间烟火处才能恒久明亮。”
如今,手握世运火炬的宋冬梅,依然奔忙在新质生产力的最前沿——研发如体操运动员般灵活的机器人关节,攻关川芎、丹参等川产道地药材的智能采收装备。“奋斗是基石,欢乐是动力,友谊是支撑,科研与世运精神本就是一脉相承的薪火。”火炬传递终有终点,但这位科技“火炬手”脚下的征途未有穷期。她将世运会的荣光与感悟深埋心底:“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对社会有点用,这样的日子很踏实。愿这束从世运会接过的火,继续点燃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之光。”这束光,正从像她这样的科研人员的掌心,照亮成都这座创新之城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