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学说与朱熹最大的不同,在于王阳明的学问是实践当中的活智慧,给人以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7月26日,在第二届阳明心学论坛上,国际儒联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张学智表示。
论坛现场论坛中,张学智以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及其豪雄式人格为切入点,围绕“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学说,从实践智慧的视角展开解读。
他首先阐述了王阳明学术思想与事功的紧密关联:王阳明一生的功业推动着其学术思想的演变,而成熟的思想又反过来助力他建功立业,二者共同造就了他“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人格。张学智特别提到王阳明的四次赫赫战功,认为这正是其“实践智慧的生动体现”,并强调阳明心学并非书斋里的空谈,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思想体系。
张学智聚焦“龙场悟道”这一关键节点,解析王阳明心学的诞生。他指出,王阳明早年两次尝试“格物”未果,直至在龙场的困顿中领悟到精神力量的重要性,才确立了心学体系。针对“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核心概念,他分析了阳明心学与朱子理学的区别:朱熹所说的“物”是独立于主体的客体,而王阳明的“物”则与精神活动紧密相关,即“意之所在便是物”,核心在于心与物不可分割。
国际儒联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 张学智谈及“致良知”,张学智解释其呈现“从内到外”与“从外到内”的双向运动:“从内到外”是将内心良知推及于事事物物;“从外到内”是将世间磨砺的感悟内化于心,让人的理性、意志、情感、直觉更趋完善。这种互动如同“滚雪球”,循环往复、不断深化。
张学智分享感悟时谈到,王阳明的一生,本质上是对人精神世界的各种要素不断整合、凝练的过程,而这种整合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让人能更有力量、更清醒地面对和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记者:杨婧 彭典
一审:罗亚楠
二审:汤成伟
三审:侯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