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转自:中国电力报
百年老厂“智”造新章
徐健劳模创新工作室
从1921年到2025年,当传统燃煤电厂蜕变为大型清洁能源电站,江苏华电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戚墅堰发电”)这座百年老厂始终紧跟能源变革步伐,像运河畔的灯塔,在时代浪潮中闪耀着创新的光芒。而徐健劳模创新工作室,绝对是这里创新力量的核心载体。
Part.1
从仪表盘到代码屏
“技术教父”点燃创新火种
1980年,改革春风拂过运河岸,徐健进入戚墅堰发电,投身热控专业工作。在机组仪表盘前,他坚守数十载,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为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构筑起坚实屏障。新世纪初期,国内首批F级390兆瓦燃气机组在戚墅堰发电实现年内双投,全新的技术领域带来了诸多挑战。2009年,“徐健劳模创新工作室”如同一粒火种,在江苏省发电企业的创新版图上燃起熊熊烈焰,这是江苏省发电企业、中国华电系统内首个以劳模名字命名的工作室。
工作室刚起步时,徐健带领着一群“技术尖兵”围坐在工作室的桌前,立志要攻坚关键技术难题。他们成立攻关小组、攻坚小队,白天在机组旁潜心钻研,夜晚便趴在桌上绘制图纸。“进口设备不是不可替代的,咱们一定能攻克技术难关!” 徐健的这句话,成为团队前进的动力源泉。
如今,在徐健的“传帮带”下,创新火种在戚电厂区蔓延,一批技术骨干在劳模创新工作室中茁壮成长,成为各个专业的佼佼者。为了让创新工作室的孵化作用进一步扩大,戚墅堰发电通过“分室复制”模式,先后分专业成立贡文明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顾逸阳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袁捷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燃机运行创标工作室以及“戚彩”青年创新工作室等分室,接棒“徐健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旗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
Part.2
代码世界筑基石
“数字工匠” 编织智慧网络
贡文明是工作室里公认的“数字工匠”,凭借着一股钻研劲儿,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出新一代基于HTML5技术的生产实时信息系统软件平台,实现6台发电机组的500多个画面、28000多个数据点位的实时屏幕显示。通过手机也能随时查看机组各项参数,正是这位“技术大拿”用代码编织着电厂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以前巡检员每天要在现场奔波2万步,现在有了这个系统,坐在办公室刷手机就能把数据掌握得清清楚楚,效率提升太多了!” 贡文明笑着说。其团队研发的无线监控程序,实现了对百米外供热管网的电动门的远程控制,每年为企业节省百万成本。
Part.3
国产化浪潮中接力
“老中青” 共绘创新蓝图
“公司转型燃机的时候,我还是个刚进单位的小青工,那时候总看着徐健带着几位前辈在现场攻关,他们对设备的那股子‘钻’劲,我打心眼里佩服。”二十多年过去,袁捷从“小青工”到“老法师”,靠的就是前辈传承下来的“钻”劲。2025年2月的那个清晨,当2号机高中压缸缓缓吊起,袁捷身着连体服的身影宛如“检修场上的医生”。他研发的三菱M701F4、M701DA“尾筒找中专用工具”如精密手术刀,破解了进口燃机的“心脏手术”难题。当他带领团队完成燃烧器自主检修时,那些曾经依赖进口的“卡脖子”技术,终于在国产工具的“手术刀”下迎来新生。
“80后”顾逸阳带领团队完成的2号机组发变组保护国产化改造,成功将进口保护装置替换为“中国芯”,控制室里的欢呼声与仪表盘的灯光交相辉映。而“90后”袁锦辉主导的江苏省首个APS一键启停项目,更让燃机启动如“智能手机开机”般便捷,将运行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为国产控制系统贴上了“高效可靠”的标签。
徐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铜牌虽已泛起岁月痕迹,却成为戚电创新精神的“基因图谱”。如今,从“60后”到“90后”,从“徐健工作室”到“戚彩青年创新工作室”,在能源领域绘制出一幅“老中青协同创新”的澎湃景象。在这里,每个工作日的清晨,都能看到不同年龄段的技术人员像前辈们那样围坐在工作室里,用行动绘制国产化改造的蓝图,让“大国工匠”的精神代代相传。
站在新质生产力的时代风口,戚墅堰发电的创新实践如同生动注脚,当红色基因与科创精神深度融合,当产业工人与智能制造同频共振,戚电人正以“十年磨一剑”的韧性,突破“卡脖子”困境,在能源革命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从燃机控制系统的“中国芯”到透平动叶的“华电方案”,戚电人用匠心筑就企业的转型之路,向世界发出新时代华电产业工人的创新最强音。
中国能源传媒集团
《中国电力报》编辑部×数字媒体编辑部×超能实验室联合出品
统筹:蒋学林 孔德琳 胡菊芹 刘泊静 李欣智
策划:韩懿 高慧君
供稿:李慧 华晓寒
文案/设计制作:韩懿
视频包装:张宇 韩懿
校对: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