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记者故事 | 在泥土中扎根,于时代里落笔
创始人
2025-07-26 21:20:41
0

中国青年网 梁文艳

从事新闻工作二十载,我入行时前辈那句“记者的笔要蘸着泥土的芬芳,脚要踩着大地的脉搏”始终牢记于心。用脚丈量土地,用眼捕捉细节,用脑提炼本质,用笔传递真情,这“四梁八柱”不仅支撑我走访新闻现场、洞察本质、书写时代,更为我的采访写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养分。

2005年入职纸媒的十五年里,是我新闻生涯的筑基期。我从普通记者到首席记者,从编辑到记者部、总编室负责人,岗位在变,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初心没变。田间地头的晨露、车间机床的机油味、山村灶台的柴火烟,这些带着温度的记忆在心中扎根,化作我采写的底气。“三项学习教育”的淬炼、“四力”的践行、“走转改”的深化,让“沉下去”成为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2017年在四川、黑龙江、江苏三省农村驻点二十天,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写出《种粮深陷亏损泥潭 扭亏之路多舛》获第三十一届中国产业经济新闻奖三等奖、第二十九届中国经济新闻大赛深度报道类二等奖;跑环保新闻时,随执法人员深入偏远村落,见过泛着泡沫的污水,也见过村民扛着铁锹护河的执着,相关报道获中国产业经济新闻奖二等奖;深入哈尔滨采访93岁东北抗联女战士李敏,提前半个月就开始研读史料,在老人含泪讲述中,读懂“战火青春”的厚重,采写的《难忘的“战火青春”》于2017年8月1日发布。十五年的磨练,让我在经济、人物、产业等领域积累了扎实功底,新闻作品屡次获中国行业报协会、中国经济传媒协会等颁发的奖项。

2022年入职中青网,身份从纸媒记者转为编辑,但深入基层的习惯未变。面对青年读者,如何让报道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答案仍藏在“四力”和“改文风”里。

采写《驻村第一书记李新阳:实干为笔 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于4月26日刊发在追光者版面。采访中,十五年基层采访成了“利器”,那些年在田间地头蹲出来的经验,让我懂得乡村振兴的故事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发掘人物的内心想法与村民的声音,在家长里短中捕捉最鲜活的细节,让青年读者感受到共情的烟火气,让他们透过文字、图片和视频触摸到乡村振兴的温度;

采写《张宪良:钢轨焊接领域的匠心传承者》于5月28日刊发追光者版面。采写这篇文章则是一次对“四力”的实践,我走进北京铁路局沙河焊轨基地2公里的车间,跟一线工人交流,在车间里看张宪良在钢轨旁调试参数、用卡尺反复测量焊缝,听他说:“焊花溅在身上像针扎,但是看到自己参与焊接的钢轨铺设在高铁线路上、列车平稳飞驰而过的那一刻,他觉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有了意义。”我希望文章让青年读者从具象场景里读懂“匠心”的分量。

5月19日,为支援中青网重点网上主题传播项目“青春向西而歌”的人物采写工作,我采访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燕连福,采写《燕连福:上学生喜欢听、听得懂的思政课》于6月7日发布追光者版面,报道刊发后,获全网推送,文章用青年易懂的“思政课打开方式”,让他们看见有温度的教育力量。

从纸媒到网媒,变的是传播方式,不变的是对“泥土芬芳”的执着。青年读者反感“悬浮”的报道,渴望看见真实的中国;抵触“刻板”的表达,期待有温度的讲述。这要求我们把“四力”练得更扎实:脚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会失重;眼力抓不住的细节,报道会空洞;脑力悟不透的本质,传播会乏力;笔力跟不上时代,青年会转身。

在中青网的平台上,每一次采访都是与青年的对话。用沾满泥土的鞋印,告诉他们中国的真实模样;用带着温度的细节,让他们读懂奋斗的价值;用清澈有力的文字,陪他们一起成长。这便是我对“四力”与“改文风”的践行,也是对“记者”二字最朴素的注解。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或2023(历届)小学英语...  小学英语教研组要以搞好常态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提高教师驾驭课...
美国密歇根州一超市发生伤人事件... 当地时间7月26日,美国密歇根州特拉弗斯城一家超市发生一起伤人事件,造成至少11人被刺伤。一名嫌疑人...
从观望、走进到融入,进博会为何... 进博会既像一个大市场,迎接着世界各国、南来北往的参展商、采购商、专业观众。他们在此展示、洽谈、交易,...
100多元,直拉涨停!什么情况... 最近一个交易日,在寒武纪、翱捷科技等多只个股的提振下,科创人工智能主题ETF集体上扬,多数涨幅超过4...
缘分!约克雷斯阿森纳正赛首秀,... 直播吧7月27日讯 阿森纳已经官宣签下瑞典中锋约克雷斯,后者在此前也被曼联视为补强目标。 值得一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