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氨基观察)
转自:氨基观察
作者 | 沙晓威
即使身处竞争日益激烈的靶向药时代,奥希替尼依旧十分能打:2025年一季度营收达16.79亿美元,同比增长8%。
然而,王座之下,暗流汹涌。躲不过的耐药性、双抗的突围,挑战不断,奥希替尼被迫开启了一场自我迭代进化。
就在不久前的7月21日,阿斯利康宣布,奥希替尼联合化疗在一线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NSCLC患者中,与单独使用奥希替尼相比,总体生存期(OS)显著改善。
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Pasi Jänne博士评价:“最新结果支持奥希替尼无论是单药还是与化疗联合使用,均可作为一线标准治疗方案”。
从单药治疗到构建联合平台,再到重塑EGFR突变NSCLC新辅助治疗格局,奥希替尼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
/ 01 /
药王的烦恼
奥希替尼也有烦恼。
这位“三代EGFR-TKI药王”的日子已不复当初的从容。EGFR突变NSCLC战场上,危机四伏。其中,最具威胁的挑战者来自强生的埃万妥单抗+拉泽替尼。
2024年强生公布的III期MARIPOSA研究结果显示,埃万妥单抗联合拉泽替尼组合在EGFR突变NSCLC中实现中位PFS 25.8个月,相较奥希替尼的16.7个月,延长近9个月,并使疾病进展风险降低30%。目前,该联合疗法已经获得FDA与EMA批准,正面叫板奥希替尼。
让奥希替尼感到压力的,不仅是该竞品在延长生存期上的优势,而是在解决耐药问题上的表现。
此前CHRYSALIS研究扩增队列数据显示,拉泽替尼联合埃万妥单抗治疗奥希替尼耐药且未接受过化疗的患者,客观缓解率达36%。
其中,对于存在明确EGFR/MET耐药变异的患者,如EGFR C797S、MET扩增、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患者客观缓解率达47%。
不过,该组合也存在短板。输液反应、皮疹等副作用明显,且总生存期最终数据未公布,依赖注射的给药方式也降低了患者依从性。
除了要面对层出不穷的对手,EGFR-TKIs耐药也是奥希替尼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以奥希替尼为代表的三代EGFR-TKI出现,克服了因T790M突变引起的敏感性降低问题,但耐药的产生还是不能避免。
真实世界中奥希替尼继发耐药机制更复杂。15%的患者存在MET扩增,HER2变异,IGF1R通路的激活,AXL上调等旁路路径激活。
更严重是,多种耐药机制常同时存在,形成“异质耐药克隆”,导致单一药物在耐药后期几乎失效。
异质性耐药问题,同样波及了奥希替尼在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
过去几年,可切除NSCLC的手术治疗进展甚微。新辅助治疗被认为是延长可切除NSCLC患者生存时间的一种关键路径。
把奥希替尼提前到手术前,试图在早期治疗微转移疾病,降低术后复发率,然而现实数据给出的却不是“惊喜”。
无论是NEOS,还是JCO 2期研究均指向同一结果:客观缓解率与术后持平(ORR 44~71%),病理缓解不足(MPR 10~24%,pCR 0~3.6%)。
显然,奥希替尼单药并未在可手术人群中复制晚期“压倒性疗效”,反而提前暴露了C797X、TP53突变耐药窗口。
在病理缓解这一硬终点上,CheckMate 816研究中,纳武利尤单抗+化疗组合已把pCR提高到24%,MPR拉到37%。
总而言之,面对激烈的竞争,奥希替尼必须持续升级。
/ 02 /
联合疗法突围
面对重重压力,奥希替尼选择以联合疗法寻求突破。从最近几年的临床试验来看,奥希替尼把联合做到了极致,在多个战场同步打响联合革命。
为了摆脱耐药的困境,奥希替尼首先想到的是与现有的药物进行“互补”组合。
奥希替尼的出现,很大程度解决了吉非替尼这类一代EGFR-TK1因T790M耐药的问题,其实反过来,吉非替尼对奥希替尼 C797S耐药也有活性。
带着这个想法,一项吉非替尼联用奥希替尼的临床研究自2017年就启动了。中期实验结果显示,双TKI组合副作用可耐受,ORR为89%。
除了EGFR-TKI内部的联合,奥希替尼联合疗法的另一个核心思路是“靶点累积”。典型如与赛沃替尼的联用,针对奥希替尼治疗后或术后MET扩增这一耐药路径。
从SACHI中国3期临床结果来看,赛沃替尼联合奥希替尼组患者经研究者评估的PFS显著延长(8.2个月vs4.5个月),ORR更高(63.2% vs 36.2%)。
前不久,该组合已在中国获批,用于EGFR突变+MET扩增患者。
而与TROP2 ADC 德达博妥单抗(Dato-DXd)的合作,是奥希替尼解决难治性问题的新思路,即不依赖耐药机制,而寻求药物的普适性联合。
在今年的ELCC大会上,Dato-DXd联合奥希替尼治疗进展的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结果引人注目。
在68例疗效可评估患者中,奥希替尼联合6mg/kg Dato-DXd的中位PFS为11.7个月,且治疗9个月时的持续缓解率高达64%。
Dato-DXd与奥希替尼的联合策略并非全新概念,此前艾伯维的ADC药物Teliso-V与奥希替尼联合时也证实能增强疗效。
两者共同印证了TKI+ADC联合模式在难治性耐药场景中的获益潜力,也进一步拓宽了奥希替尼疗法的应用边界,但奥希替尼的联合远不止于此。
面对强生的正面硬刚,阿斯利康必须回应,而其选择的是与化疗联合。
7月21日,阿斯利康宣布,奥希替尼联合化疗在一线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NSCLC患者中,与单独使用奥希替尼相比,OS显著改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38%。
该组合的成功源于多重效应累积。培美曲塞对EGFR突变型肺癌有协同作用,可清除奥希替尼难以触及的EGFR野生型耐药克隆,同时奥希替尼安全性容忍度高,能兼容化疗耐受。
相比之下,强生组合的毒性问题和注射给药劣势,更凸显了奥希替尼“口服+化疗”方案的依从优势。
奥希替尼的联合探索不仅局限于进展期治疗,其在新辅助阶段的布局也正在尝试改写肺癌治疗路径。
6月2日,NeoADAURA研究在ASCO以口头报告形式公布。
研究显示,奥希替尼无论单药还是联合化疗,在术前治疗中的MPR均显著优于单纯化疗组:分别为26%、25%、2%,pCR率也达到9%(单药)和4%(联合组),远超传统标准。
这是首次有TKI药物在术前阶段展现清晰的病理改善信号,意味着奥希替尼将疾病控制窗口前移,有望在新辅助治疗中打开新一轮增长曲线。
/ 03 /
下一代联合开启新时代
显然,阿斯利康的野心,是让奥希替尼从单一EGFR-TKI进化为肺癌联合治疗平台。
从2023年启动的“肺癌靶向联合科研合作专项”来看,正是以奥希替尼为基础,目前已经与3家国内药企达成了合作,10多家药企提出了合作申请。而如果查看相关临床情况,目前共有20余项奥希替尼联合疗法项目正在推进。
如上图所示,相当一部分的试验申请机构并非阿斯利康,而是多家药企或医院探索更多联合路径。这不仅反映了奥希替尼在临床中的核心地位,也侧面证明其“平台化潜力”获得了产业端的普遍认可。
而在一众联合路径中,ADC对NSCLC来说仍是相对较新的治疗方向,但其特有的靶向杀伤机制,为联合疗法提供了更大空间。
小分子TKI与ADC之间毒性几乎没有重叠,这使得两者在联合治疗中更容易实现安全性与疗效之间的平衡。奥希替尼联合Dato-DXd的多项研究正在验证这一点。
在阿斯利康主导的ORCHARD平台研究中,纳入了一线奥希替尼治疗后进展的EGFR突变患者,接受奥希替尼联合不同剂量的Dato-DXd治疗。结果显示,6 mg/kg组患者的中位PFS达11.7个月,ORR为36%,治疗9个月时的持续缓解率高达64%,部分患者疗效持续超过20个月。
更进一步的III期试验也在推进之中。在TROPION-Lung15研究中,奥希替尼联合Dato-DXd将与化疗方案进行正面对比,检验其在奥希替尼耐药人群中的替代潜力。
而在刚刚启动的TROPION-Lung14中,该组合更是直接进入EGFR突变NSCLC的一线治疗赛道,若取得阳性结果,或改变EGFR突变晚期NSCLC一线治疗格局。
ORCHARD的延伸研究,再次证明阿斯利康并不满足于将Dato-DXd作为奥希替尼的“耐药补丁”,而是建立覆盖一线到进展期的完整联合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6月,FDA已授予该组合优先审评资格,用于既往奥希替尼治疗后进展的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结果顺利或将成为该领域首个获批的TKI+ADC组合。
而lung 02这项Ib期研究聚焦于无EGFR/ALK等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评估TROP2 ADC(Dato-DXd)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含铂化疗的一线疗效与安全性。尽管尚处早期阶段,但已有数据提示该组合有望为无驱动突变人群带来新的治疗机会。
这一策略也为未来的更多组合疗法打开了想象空间,阿斯利康对奥希替尼的定位早已不再是“经典TKI”,而是一个向各类新机制延展的“靶向平台”。
阿斯利康此前发布的2030战略展望中,奥希替尼被明确列为“关键增长药物”之一,其作为多靶点组合研究的核心支点,连接靶向、ADC、化疗甚至免疫治疗持续参与20多项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
对于奥希替尼来说,这不仅意味着走出单药寿命的焦虑,其在多个联合方向的探索,从耐药补救到一线冲锋,从晚期到新辅助,也正在构成肺癌治疗生态进化史的一个核心。
奥希替尼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毕竟,能够定义王者的从来不是王座,而是进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