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MacTalk
不知道你有没有关注 2025 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这两年我是年年参加。今年还有个特别的消息——萝卜快跑等一批科技公司获得了上海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不仅如此,萝卜快跑还入选了“国家展”,同时也是这次官方大会官方接驳车。
前几天还和朋友说,要去顺义区体验一下萝卜快跑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没想到这次世界人工大会上,萝卜同学就出镜了,还是官方配套设施。
除此之外,我看这次百度秀了不少肌肉。慧播星推出了全新 NOVA 数字人技术,数字主播的表现力能和真人主播掰手腕了,六月份我前老板罗永浩就和百度这个数字人合作过;百度的飞桨深度学习平台、智算集群也入选了“国家展”,全栈 AI 架构的技术底盘越来越扎实。
你可能觉得这没什么特别,大厂做点大模型、AI 方案,展会上露露脸,顺理成章。我倒不这么看。
这次百度展现出来的和以前有点不一样了,不是单点炫技,而是一整套“超级有用”的 AI 策略:不是为了造一个“杀手级应用”,而是构建一个全栈架构,从底层芯片到上层应用,全面打通,把 AI 从炫酷变成可用,从可用变成好用。
这在当下的大模型竞赛中,是一种难得的“克制智慧”。时至今日,公司和个人都需要看看,哪些地方 AI 真正管用,哪些场景下 AI 是锦上添花,哪些地方 AI 只是“看上去很美”。
1
比如萝卜快跑,就是百度大模型在物理世界的“硬核验证”。
AI 落地,从来不是 PPT 上的技术参数,而是鲜活世界里跑出来的公里数。
这次萝卜快跑的自动驾驶车队承担着大会接驳任务。对于许多人来说,也许是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 L4 级无人驾驶。萝卜快跑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品,也不是个新项目,早在 2013 年百度就启动了无人驾驶的研发。
在过去一年里,它的商业化步伐明显加快——不仅在北京、深圳、武汉、重庆等十多个中国城市落地,还加速出海,进入了迪拜、阿布扎比,甚至获得了香港的右舵左行自动驾驶测试牌照。
7 月 15日,萝卜快跑又宣布与全球最大出行平台 Uber 建立战略合作,计划将数千辆无人驾驶汽车接入 Uber 的全球网络。这意味着中国的自动驾驶方案已经获得了国际认可,成为中国科技出海的新代表。
萝卜快跑的技术底气,来自百度的 AI 全栈自研能力。从 2013 年布局自动驾驶至今,百度在无人驾驶和 AI 研发上的累计投入已超过 1700 亿元,L4 级自动驾驶安全测试里程突破 1.7 亿公里。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车全面应用 Apollo ADFM 大模型 + 硬件产品 + 安全架构方案,十重安全冗余设计让车辆的实际出险率只有人类司机的 1/14。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在真实城市、复杂路况中经受住了考验。
最关键的是,萝卜快跑靠的不是某一项“黑科技”,而是全栈 AI 架构的集成应用:
Apollo ADFM 自动驾驶大模型 + 自研硬件 + 十重安全冗余系统,支撑极端复杂路况;
全语音交互和无障碍设计,为视障人群和夜归女性提供真正安心的出行体验;
对复杂场景的泛化能力,来自模型和算法的深度训练与迭代优化。
这可不是一辆车跑出来的,而是一个大模型能力落地在“人-车-路”复杂交互场景中的终极考试。
萝卜快跑已经从技术验证进化为产业样本——百度证明了:AI 不只是在玩 Prompt 工具,而是可以让城市交通更安全、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技术底座。
2
如果萝卜快跑是大模型在物理世界的肌肉,那百度数字人 NOVA就是它在内容世界的脑力和表现力,是百度大模型的多模态实践。
7 月 26 日,也就是今天,百度慧播星在 WAIC 上发布了全新一代 NOVA数字人技术。简单说,它不仅长得像、说得像,更重要的是“会做直播”。基于文心大模型的多模态能力,NOVA实现了剧本驱动的语音、动作、表情三模态协同,甚至可以和用户互动、多智能体配合直播带货。
别小看这个“像真主播”。今年 6 月,我的前老板罗永浩和 NOVA合作,罗永浩数字人在百度电商进行了首秀直播,创下 1300 万观看、5500 万 GMV 的记录。有趣的是,这场直播中还上演了两个数字人“互怼爆梗”、配合喝奶茶的场面,俨然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带点“老罗味儿”的虚拟人。
这背后同样是一整套全栈技术的支撑:
依托文心大模型 4.5 Turbo 的大师级剧本模式,能生成优质脚本并驱动多模态协同,让数字人在直播间实现形神音容的高度匹配;
搭载的 AI 大脑可实时接收直播数据并自主决策,调度多智能体完成问答互动,并结合热点输出风格化内容;
高效复刻能力仅需 10 分钟真人样本,就能完成声情动作复刻,实现声音、动作与氛围的精准匹配。
百度并没有把“数字人”当成噱头,而是当成一种通用能力的输出——让任何人、任何企业,都能拥有一个不吃不睡、不离职的专业主播。
这不仅是生产力的提升,也是“技术平权”的一种体现。
3
在 AI 赛道上,有人争做“AI App Store”,有人要打造“超级 Agent”,有人专注“千亿参数的大模型”。百度的策略显得不那么性感——他们要做的是“超级有用”。
这个理念,李彦宏去年就说过:“我们不是为了做一个超级应用,而是要让 AI 变得超级有用。”
听起来平淡,但做起来极难。因为“有用”意味着:
要有稳定的算力支撑。百度的昆仑芯三代已经构建出国内首个全自研三万卡集群,支撑多个千亿参数模型同时训练;
要有灵活的开发框架。飞桨 3.0 支持从底层芯片到顶层开发的全栈优化,是国内唯一能和 TensorFlow、PyTorch 正面掰手腕的国产框架;
要有可落地的应用场景。从萝卜快跑到数字人,从搜索、网盘到文库,百度几乎用AI 重构了它的所有产品线。
这种“从芯到云到端”的全栈布局,不是一次爆款,而是一条长期主义的路线。它意味着,百度把 AI 做成了一个平台,而不是一场流量秀。
经常有人吐槽百度落后,从 AI 领域看还真不是。AI 不是用来展示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百度做萝卜快跑,是为了让交通更安全、更高效;做 NOVA数字人,是为了让直播、教育、客服等内容场景更高产能、更少门槛;推出飞桨、智算平台,是为了让开发者和企业用得起、用得稳、用得久。
这不是为了谁赢了大模型比赛,而是为了整个 AI 行业的可持续性。我接触过很多百度的技术人员,非常扎实和务实,他们从来没有放弃“工程师思维”,才能让大模型变得实用、稳健和可复制。
看了 WAIC 大会上百度的表现,我大概勾画了这么一个场景:
萝卜快跑已经在迪拜跑起来,NOVA数字人开始出镜带货,秒哒、文库、网盘等工具产品也陆续被大模型重构。百度的 AI 路线图不是挂在墙上的 PPT,而是一张已经落地施工的蓝图,一笔一划,都写在真实的业务里。
AI 时代的“超级应用”还不知花落谁家,但百度已经打造了一整套“超级有用”的 AI 架构和无数个超级有用的 App。
这也许不是最性感的故事,但它应该是最有价值的那种:AI,不止会说话、会画画、会写代码;它还要能接人、能直播、能上路、能落地。
这一次,百度不是讲一个大模型的故事,而是在讲一个“AI 用起来”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没有捷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技术积累和应用落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