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每日电讯
从“特斯拉速度”到“波音速度”,为企服务“更高效”;从“千企一面”到“按需定制”,惠企政策“更精准”;从“企业跑腿”到“数据跑路”,发展环境“更数智”……7月25日,首届中国(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发布会在沪举行,60件“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典型案例脱颖而出,为上海率先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了扎实的“微观样本”。
自2018年以来,上海连续八年迭代更新实施八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累计实施1200余项任务举措,以世界银行对标改革为牵引,推进各领域各区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世界银行今年发布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显示,在涉及营商环境的59项测评点中,上海有22项达到全球最优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成果获得国际认可。
“当前上海城市经济规模已进入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以优良营商环境助力各类企业更好地在上海投资兴业,不仅关乎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更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迫切需要。”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表示。
梳理入选案例,有的对标世行改革,让中外企业更“倾心”。优化营商环境,上海的基本原则是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如上海市住建委推动“建筑师负责制”全面落地。作为一种国际通行模式,之前依托改革试点,上海打造了浦东美术馆等标杆项目。2025年,全国首部专项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推进浦东新区实施建筑师负责制若干规定》正式实施,标志着改革迈向法治化落地新阶段。
上海市税务局对标世行的“完善行政争议解决机制”,推动设立全国首个税务审判庭、制定首个税务行政复议简易程序。2024年税务审判庭设立以来,全市税务部门应对行政诉讼150余件。
数智赋能搞改革,让企业享受惠企政策时“省心”省力还省事。俗话说,“改革措施千万条,企业感受第一条”。优化营商环境最直接的成效,就是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上海市数据局联合推出惠企政策“随申兑”平台,聚焦资金扶持、融资贴息、税费减免等六大类政策,推动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目前上海市级部门共推出158项“免申即享”服务,企业服务量超270万次。“我们通过数智赋能政策制发‘最初一公里’和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尽力消除政策实施与企业实际感受之间的‘温差’。”上海市政府办公厅政务服务处处长锁晓东说。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和市司法局联合推出“一份信用报告替代一摞证明”改革,切实解决企业开具证明繁、难等问题,覆盖申请上市、招投标、资金支持等领域。截至2025年6月底,已开具专用信用报告4.6万份,替代证明约132万份,全国多地正在复制这项改革措施。
法治护航让企业发展更“安心”。2024年4月,上海市公安局会同上海市工商联建成市、区两级17家“蓝鲸”护企工作站及线上服务专窗,整合汇聚各警种能力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成立以来,17家工作站严厉打击侵害企业权益违法犯罪,累计破获涉企经济犯罪案件2160余起,帮助百余家企业挽回经济损失6.3亿余元。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以建设“上海法院国际商事一站式解纷平台”为抓手,探索建立完善诉讼、调解、仲裁有机衔接、功能互补的涉外商事纠纷一站式解决机制,增强中外经营主体投资信心和意愿。
首届中国(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征集活动由上海市发展改革委指导,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组织开展。自2024年9月启动征集以来,共征集到各类主体申报的440余件案例。经专家评审并报主管部门审定,遴选出市级部门、区级政府、街镇三个组别的“十佳创新实践案例”以及30个“优秀创新实践案例”。(记者 何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