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次、44160毫升——这是合肥市亳州路街道水西门社区62岁居民吕秀全20年来参加无偿献血的总献血量。从2005年至今,吕秀全用长年累月的坚守,在公益之路上留下了温暖而厚重的足迹。
公益底色,一份善意的缘起
初见吕秀全,中等身材的他透着一股质朴劲儿。谈及与无偿献血的缘分,他总会清晰地忆起2005年8月8日那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他拿到了人生中第一本献血证。当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在花园街的献血车,登记、体检、初筛、采血……吕秀全捐献了自己的第一份200毫升全血。自此之后,他就与无偿献血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我对献血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但是我一直在做公益活动,内心一直想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尽管第一次献血时,吕秀全有些紧张,但他的内心很快乐。“帮助别人的时候,我心里很高兴。”而这份快乐,成了他与无偿献血结下不解之缘的开始。
吕秀全的公益情怀并非偶然。上世纪80年代初,吕秀全通过招考,进入合肥自行车二厂工作,“那时自行车二厂生产的美奇牌自行车销路很好,风靡一时。”回忆往昔,吕秀全颇多感慨。在厂里,吕秀全为人热心,工作兢兢业业,很快成了技术骨干。
转眼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自行车市场发展,慢慢地自行车二厂生产的产品渐渐地退出了人们视野。不久后,吕秀全开始创业,并了解到庐阳区百帮创业服务中心。“我在这里做了好几年的志愿者,渐渐地走上了公益道路。”吕秀全坦言,“我还参加过全国性的几次志愿者大会,让我开了眼界,增加了对公益服务的认识。尤其是我看到了优秀的志愿者,心里非常敬佩,也想用自己的方式做好事,帮助他人。”
自此,做公益的想法就在吕秀全心中生根发芽。
热血坚守,20年的爱心长跑
完成了首次无偿献血后,吕秀全一发不可收拾。他笑着说:“走下献血车,他开始主动学习了解与献血有关的法律和科学知识。”
刚开始,吕秀全坚持每年献两次全血,从2015年开始,他改献血小板,献血频次从一年两次增加到每月两次。“捐献全血,一般要半年才可以再献一次。有一次,血站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急需血液中的血小板救治病人,我刚好符合条件,就试着捐献了一次血小板。”他说。
20年献血路,不乏暖心时刻。“不管是捐献全血还是血小板,我们从不过问受助者是谁,只想着做好事。”他轻描淡写地说,“希望能用我微薄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这一过程中,他也结识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互相扶持,互相鼓励,收获友谊。他也成为合肥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中的一员,做无偿献血科普者和身体力行者。
在吕秀全的朋友圈,每天都是宣传无偿献血的相关知识。“有人担心影响健康,我就一遍遍科普,一次次分享亲身经历,我经常在献血车和献血屋当志愿者。”他说,“在一次做公益活动中,有一个小伙子得知我无偿献血,便同我交流,他也有献血的意愿,我们就通过微信联系沟通,前段时间,我全程陪同他去献血,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这些年来,吕秀全都从自身出发,向市民宣传他参与无偿献血十多年,身体并未受到任何影响。从科学角度出发,无偿献血非但对于身体没有伤害,而且利人利己。这几年来,吕秀全的朋友和家人,也陆续加入到了无偿献血行列中。2019年,吕秀全登记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将公益之路越走越宽。
向光而行,爱心永不“退休”
长时间高频率地无偿献血,需要执着的坚持,更需要强健的体魄。“我身体素质比较好,喜欢运动,年轻时喜欢打拳击、练摔跤。”吕秀全笑着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曾师从著名武术大师蒋浩泉。
定期献血后,他更是坚持每天锻炼。“合格的身体才能为病人提供优质血液。”他说,“我现在喜欢打乒乓球,闲暇时间就练拳,我现在身体很好。”
吕秀全手机里有关于献血和志愿服务的微信群很多,群里每天活跃着各种献血和志愿服务的信息。“一天不看都不习惯”,吕秀全说,献血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
据了解,一名成年男性的体内血液量约为5000毫升,这意味着,他20年献出的血液相当于8个自己的全身血量。这份坚持为他赢得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庐阳好人等多项荣誉。
平凡的吕秀全,慢慢成为身边人的榜样。社区不管大事小事,只要听说了,他都要带头出一份力。社区为老服务、便民服务、文明创建……这些公益活动都出现过他的身影。吕秀全点滴付出,居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们还搞了一个小区巡逻队,义务在小区巡逻,一边在小区安全宣传,另一方面给业主排忧解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吕秀全笑着说。如今,他已经成为了不少志愿组织的骨干。“无偿献血和志愿服务是人生中的一部分,能够帮助到别人就是一种快乐。”他说。
在吕秀全家里,一摞摞的献血证和荣誉证书被他小心地珍藏在柜子里。“接下来,我要挑战献血到65周岁,超过献血年龄就当无偿献血宣传志愿者,继续为无偿献血出力,让更多人加入爱心行列。”吕秀全的话语简单而真挚,却道出了一位普通老人用热血与坚守书写的不凡人生。(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何芳芳 通讯员:叶爽)